■楊華
婆婆今年 80 歲,辛苦操勞了一輩子,該享享清福了。小年前,我把潛江的婆婆接到咸寧,讓她過過 “咸寧的年”。
臘月廿三,咸寧街頭巷尾的桂花樹已 “穿” 上紅燈籠。這些平日里嫻靜如淑女的樹木,此刻卻像串著冰糖葫蘆的竹簽,一串串紅燈籠在枝頭搖曳,將冬日的蕭瑟攪成了蜜。婆婆閑不住,無師自通地站在灶臺前蒸桂花糕,蒸汽裹著甜香從籠屜里溢出來,氤氳了窗欞上剛貼好的婆婆做的剪紙窗花。
廿四小年,灶王糖還未化盡,咸寧人就開始用溫泉的熱氣編織年節氛圍。我們兩口子開車帶著婆婆到月亮灣泡免費的溫泉。婆婆一開始不習慣在眾目睽睽之下脫衣泡溫泉,像個小姑娘一樣扭捏。池子里有幾個婆婆大聲招呼道:“怕什么,我們天天在這泡,都泡幾年了,大家都一樣,快快來。” 我第三次帶她時,婆婆終于 “下水” 了。婆婆患有風濕關節炎,泡了幾次后血脈通暢了,手腳也靈活了,后來還主動要我們帶她來泡溫泉呢。
除夕的團年飯,主打是我倆做的臘味——咸寧特有的 “三合菜”:臘魚要帶著桂花香,臘肉得透著楠竹熏的清香,臘腸里則藏著我從屋后桂花樹上摘下的金蕊。為了減輕負擔,我買了現成的賀勝雞湯,還在酒店訂了做好的寶塔肉,都端上了桌。婆婆做的潛江細米蒸菜和米茶作為點綴。年夜飯后,桂花茶還沒涼,窗外,已炸起此起彼伏的煙花,將夜空攪成一幅用桂花蜜調就的畫板。屋內,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晚,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兒。
老人喜歡看傳統表演。初三,我帶婆婆到附近的香城社區看 “村晚”,舞獅隊成了主角。那獅子在青磚鋪就的場子上翻滾騰挪,竟把鄰村請來的采蓮船、戲蚌殼比了下去。舞獅人的腳步踏著采蓮戲的鼓點,獅嘴里銜著的繡球,映照著臺下老幼婦孺的笑靨。
到了元宵節,上午,我帶著婆婆來到咸寧人民廣場觀看 “非遺賀新春 歡樂鬧元宵” 廟會暨舞龍舞獅大賽。六個縣市區的舞龍舞獅隊在賽場上一展雄風,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還吸引了眾多外國友人前來觀賞。有的長龍翻騰,金鱗閃耀,如同淦河碧波中的蛟龍出海,氣勢恢宏;有的獅子威武雄壯,有的動作靈動飄逸。觀眾中,巴基斯坦留學生興致勃勃地直豎大拇指。
下午,我帶婆婆逛龍潭里 “三元廟會”。特色美食、非遺市集、非遺展板前人潮涌動。米泡茶清甜暖胃,合菜面筋道爽滑,糊湯濃香撲鼻,賀勝雞湯唇齒留香。我給婆婆買了嘉魚的藕粉和通城的葛根粉。
婆婆離開咸寧的那日,我往她行李里塞了桂花蜜、桂花糕、桂花餅、桂花護膚品……讓她把咸寧特有的香味帶給七大姑八大姨。在站臺送別婆婆時,遇見幾位在咸寧過完年的外地游客,還有外出務工的游子,他們手里提著桂花香枕、嘉魚帶泥的野藕、通山包坨、赤壁魚糕、崇陽的黃精、通城豆腐干等,硬是把“咸寧年味”帶到了天南海北。
我想,游子們在異鄉打開那些桂花蜜,甜香中揮之不去的,是整個咸寧城的春節記憶;游客們把咸寧的特產轉送親朋,那是牽起了一條咸寧走向世界的紐帶;而婆婆說不出那么多的故事,只會帶著“咸寧年”的余味和禮物,到老家去炫耀子媳的孝敬……
編輯:但堂丹
19日下午,崇陽縣銅鐘鄉佛嶺村文化廣場,一曲《雙合蓮》唱罷,鄉干部忙在舞臺中央擺出一溜長椅,拉著20位身披綬帶的村民坐下...
“疫情當前考驗人心,真要感謝志愿者們這些天對我婆婆的照顧。”劉苒女士告訴記者,平時婆婆和家政阿姨一起住,年前阿姨回家后...
作為第一季《我最愛的女人們》的延續, 《婆婆和媽媽》換了一個更有煙火氣的節目名外,在模式和內容上也有了更深入的改變和創...
3月10日晚,小S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組帶著婆婆看秀的照片,并配文自夸和婆婆是一對美女婆媳,完全符合小S一貫的搞怪性格。有...
朱麗平(通山)婆婆從老家打來電話,說前年種下的櫻桃樹掛了果子,近日招來白鳥黃鳥瘋了似的轉圈,演大戲一樣亢奮。婆婆的意思...
請自覺抵制任何形式的私搭亂建,維護干凈整潔安全有序的城市環境,共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譚婆婆在這里住了20多年了,我來到社區工作后,每月堅持有時間就來看看婆婆,給婆婆送些節日的傳統吃食,主要是讓婆婆感受...
赤壁市赤壁鎮和洪湖市烏林鎮,僅有一江之隔,赤壁長江大橋開通后,兩地聯系更為緊密。直到目送他們駕車離去,赤壁鎮工作人員才返...
11月24日,記者來到水產小區門口,王強和志愿者們正在小區里清理垃圾,并聯系環衛公司及時上門清運。”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