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恒
劉家橋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多少年來,我常常駐足古香古色的劉家橋頭,環視四周,遠看,青山環繞,阡陌縱橫;近看,碧樹掩映,河水清澈。古老的廊橋,古老的村舍,古老的柳樹,以及那日夜轉悠著的水輪車,組成了一幅天然的圖畫。我不禁想起陶淵明先生“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詩句。
劉家橋自然村因橋得名,是一個聚族而居五個多世紀的古村落。這里,青山環繞,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橋飛架,古木參天,風景秀麗。劉家橋村于明代成化九年始建。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劉交的第六十代劉伯常,偶爾發現劉家橋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大片開闊地,狀如葫蘆,土地肥沃,一條小河從中流過,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帶小兒子劉如鶴來這里興基創業。始建老屋、下廠、鶴皋學校、石拱廊橋。后由劉如鶴二兒子劉世宏分支出來做了上新屋,再由劉世宏的曾孫劉大本分支出來做了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
劉家橋四處古民居,廊橋和獨木橋,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及學校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劉家橋古民居老屋依山傍水而建,建筑風格大體一致,屬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間結構。房屋皆為兩層建筑,屋內,一進幾層,石凳、石溝、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橫跨,雕梁畫棟。房房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謂是“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大漢皇族遺風的古民居群落,因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被剝蝕,被破壞,被摧毀,被遺忘,面臨毀滅的危險。1995年,劉家橋象征性建筑劉家廊橋橋基被掏空,橋上木梁也爛了。那時我在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一個村干部帶著幾位老人找到我。我答應找有關單位支持一些水泥,建議他們找村里在外工作的人捐些錢,我自己也帶頭捐了錢。前后共收到捐款近千元。他們成立了由三位老人組成的監督小組,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劉家廊橋保住了,牢固如初。此后,許多年輕人到老屋外面興基建新屋,老屋漸漸被遺棄了,年久失修,有的竟坍塌了。2000年,我曾讀過書的“鶴皋學校”被拆掉了,我感到十分痛心。這一年,我從崗位上退下了,父母親還在鄉下,我回家的日子多了。2001年上半年,為了吸引游客,我個人出資2000元,首建了水輪車,為劉家橋增添了1個旅游景點。2001年下半年,劉家橋古民居開發列入計劃,從此拉開劉家橋開發的序幕。2003年我和老年人座談,查閱了《中華劉氏通譜》和《劉氏宗譜》,寫出了《明清民居群落——劉家橋》,編寫并自費出版了《古村神韻——大漢皇族村劉家橋巡禮》一書,全面介紹劉家橋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區旅游局拍攝了劉家橋的旅游風光片在全國播放。
2005年開始,劉家橋古民居的開發被正式列入了咸安區重點工作,古民居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相關部門先后撥款2000余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修復和維護,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劉家橋古民居建筑群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家橋村先后被評為湖北旅游名村、全國特色旅游名村、荊楚十大最美鄉村、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劉家橋村已成為咸寧市和咸安區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隨著旅游景點的開發,帶動了劉家橋的農家小吃,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今,劉家橋村環境越來越美,村民生活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如今,我已年近八旬,又身患重病,但依舊心系家鄉,只要是劉家橋村的事情,我基本上做到有求必應,以盡綿薄之力。
編輯:但堂丹
徐浪陳蘭整理鹿眠塘村地處富水湖中游南岸,距通山縣城20公里,是鄂東南最早的“蘇區”之一,轄6個村民小組, 11個自然灣。曹...
楊華4月25日,霏霏細雨,飄灑在氤氳寧靜的馬橋鎮垅口村垅口馮的青磚黛瓦上,我和60余位文朋詩友相約這座六百余年的古村落。為...
特別是在保護古民居的過程中踐行的就是“五共”(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全面推廣。
”王定釗的腳步沒有閑著,他一直在為家鄉古民居的保護和旅游開發積極奔走呼吁,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他說,只要自己還“跑得...
咸寧網訊記者見博報道:12月6日,市政協召開“加強古民居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對口協商座談會。
十八年如一日,致力于守護家鄉古民居,讓江源村上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被專家稱為“江源模式”。
本報記者阮智愚通訊員阮紅旗十八年如一日,致力于守護家鄉古民居,讓江源村上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被專家稱為“江...
該縣高度重視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保護活化利用,在進一步引入新業態,推進古民居活化利用同時,持續優化服務,加快推進文...
2017年10月,王定釗組織江源村民代表70多人赴西坑村新民居、吳田村王明璠府第、寶石村古民居群參觀考察,擴大眼界,開拓思路...
記者翻閱該書,其收錄了通山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50余處,照片170余幅,用40余萬字真實記錄的古民居中,有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