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就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5周年華誕。這75年,在人類歷史長河里只是瞬間,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偉大歷史篇章。
回顧新中國75年的經濟發展,可以說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落后農業大國,通過7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四十多年的努力奮斗,經濟騰飛,迅速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制造業大國及對外貿易大國,它正滿懷信心、快馬加鞭向現代化強國進軍。我國不僅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正在邁進世界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的“四個自信”,也是建立在新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之上的。因此,系統學習和了解新中國75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就顯得尤其重要和不可或缺。
新中國三個經濟發展歷史時期
學習經濟史,首先要把握歷史脈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形成大歷史觀,這樣才能真正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我認為,通過研究新中國75年經濟發展歷史,概括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我們提供借鑒。
新中國75年的歷史,從經濟視角看,就是兩大主線或者說兩大任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探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機制。以此觀察,75年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任務都有所不同,也由此形成了我們常說的三個歷史時期特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是一個經歷了百年戰亂、滿目瘡痍的落后農業國家。作為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又接連遭遇朝鮮戰爭等局部熱戰影響,保障國家國防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和緊迫。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實行了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戰略。改革開放前,雖然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能夠做到高積累下的社會穩定和“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基本上解決了國家國防安全問題,但是這樣的體制卻不利于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不能有效利用資源,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改善。因此,當國際環境改善、國家國防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后,經過總結“文革”的慘痛教訓,快速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為最緊迫、放在第一位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就是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從1978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前,是新中國經濟史的第二個歷史時期。黨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映了這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體制變革的原則。在實事求是、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導下,通過改革開放調動了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充分發揮了中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的優勢和利用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期,創造了國民經濟連續三十多年高達9%以上的年均增速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從多個指標看,到2012年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并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物質財富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可以說,這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前提。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經濟發展視角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主要任務。而與之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共同富裕,則成為與經濟發展同樣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繼黨的二十大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安排之后,今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作出《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于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詳盡具體的部署。這次全會也將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樣,在新中國經濟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12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克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生態環境惡化、國際環境逆轉等不利因素,踔厲奮發,打贏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指日可待。
總結和認識四點歷史經驗教訓
回顧三個經濟發展歷史時期,深深感到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有太多的歷史經驗教訓需要總結和認識。談幾點看法。
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中國創造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根本保障。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使命、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強大的領導能力和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不僅被歷史證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第二,中國是一個人口多、人均資源匱乏的社會主義大國,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并不好,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脆弱,還有國際環境的干擾因素,都使得中國必須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為主要動力、調動和發揮各種積極因素、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經濟現代化新路。75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已經探索出一條符合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但是這個探索并沒有終結,還需要繼續深化。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三大世界性難題:一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二是如何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即共同富裕;三是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四,經濟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和國際地位提高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騰飛,中國的政治(含法治)建設、科技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高,這些又反過來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提高。今后需要繼續研究和落實好如何使這兩方面更好地進入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新中國75年經濟發展和體制變遷的經驗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按照75年開創的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制度和理論繼續走下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張卓元)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下一篇:
寶石古民居群成為“燙手的山芋”(下)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