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曙光。漢字讓中國的歷史不間斷記錄成為可能。從公元前841年起,中國就有了不間斷的歷史記載,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為什么前一朝代滅亡了,相繼的朝代能為其修史?二十四史能綿延不絕?漢字是最重要的“技術”保障。我們今天的學者閱讀出土的漢代早期的古書文獻,文字上幾乎沒有太大障礙,讀清朝文獻就更不成問題。因為漢字,我們的歷史記載是貫通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認為儒學是思想文化的代表,京劇是表演藝術的代表之一,但它們都傳而不統。漢字是傳到今天、統到現在、跨越了傳統與現代分界的一種符號載體。
漢字凝聚中華文化向心力
漢族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歷史上的胡漢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種族。歷史上“漢族”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融合的過程。
新石器時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創造中華大地的輝煌。它們是怎么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原因很多,但一定與文字產生密切相關。具有凝聚力的“中國”二字,早在西周早期的何尊上就已經出現了。在其后的歷史中,民族不斷融合,分裂之后是更大的統一,分久必合是歷史的趨勢。不論如何改朝換代,主體文化一直傳承不絕。
歷史上農耕的漢族在軍事上往往不能抵御游牧的外族,但由于文化的先進性,一旦被外族認同接受,就會形成更大的文化共同體,民族的融合使得漢族日益壯大,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
中國文化是一種內傾的文化,求融合而不事武力擴張。形成這種凝結的文化有種種原因,其中漢字是其核心要素之一。當國家危亡之時,文化共同體的認同感就更加強烈。在抗日戰爭初期亡國論甚囂塵上的時候,有識之士的自信就是“中國文化不滅,中國就不亡”。
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僅是經濟之振興、軍事之強大,更重要的是文化之自信、民族意識之自覺。漢族是中華民族之一員,漢字是眾多文字之一種。在這個民族共同體里,漢字能發揮什么作用?該發揮什么作用?這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漢字是民族融合的黏合劑,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向心凝聚力。漢字是表意文字系統的典型代表,是自源、古老的表意字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古典文字。漢字歷經幾千年發展,產生了很多變化,但其平面與層級結構不變,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不變,超方言、超語言的功能不變。
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在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漢字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核心,不斷推動著中華民族的交流、融合,與中華民族一道發展。
“漢字闡釋”學科化
“漢字與中國文化”這門課程在清華大學以“強基計劃”落實為節點,分為兩個階段。2017年秋季開始到2020年春季是大類招生課程中的基礎課,目的是展示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2020年秋季開始,清華大學日新書院落實“強基計劃”,“漢字與中國文化”也納入基礎課程系列,課程需要講學理,講方法,進行學術訓練,所以課程的重點調整到“漢字闡釋”上來。
漢字構形復雜,歷史悠久,尤其是早期漢字蘊含著很多文獻沒有記載的文化信息,可以從文字學、文化學等不同的角度充分闡釋,這是“漢字與中國文化”成立的前提。漢字如何闡釋?自《說文解字》以來,漢字闡釋一直在延續?,F代學科體系建立之后,漢字闡釋很難說形成了學科或學科方向,理論與方法都存在重大缺陷,很難納入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系統。我與同學們一起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期望逐步建立起漢字闡釋的理論,探索可操作的闡釋方法。
這部教材為什么不直接以“漢字與中國文化”為名?我先對漢字文化、漢字闡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談談個人理解。課程名稱“漢字與中國文化”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這里的概念有漢字、文化、中國文化,每一個都大到難以把控。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的、社會的、精神的都是文化。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探討沒有文字之前的人類精神世界,只能根據各種遺存。文字產生之后,人類可以把思想觀念直接留在物質載體上。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所創造的語言、社會、習俗、觀念等方方面面構成的文化整體面貌。
中國文化像一頭大象,對文化的探討大都像“盲人摸象”,摸到的每一部分可能都是真實的,但據此判斷什么是大象就是片面的、不真實的。我們這里從漢字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化也只能摸到一角。
對研究者來說,中國文化有其無限的豐富性,漢字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漢語大字典》收錄五萬六千多字,而出土文獻中還在不斷出現字書未見字?!皾h字與中國文化”只能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當研究對象沒有明確的范圍邊界,很難學科化。
從傳統的漢字說解到漢字闡釋學的提出,漢字與漢字文化的闡釋逐漸發生著質的變化。重在學理與方法的“漢字闡釋”可以成為一個突破口。作為教材,漢字闡釋既可以是知識的敘說,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引導,還可以是漢字文化的普及,可以各有側重,但彼此并不對立,可相互貫通。
(原載《北京日報 》,作者為李守奎)
編輯:但堂丹
”回望中國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斗爭史、我們黨100年的奮斗史和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史,了解一個個推動中華民族朝著偉大復興不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光輝歷程的回顧,把一百年來中國共產...
”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從根本上扭轉了近代以后中國人民...
《復興文庫》共五編,其中第一至三編將于近日出版發行。
要堅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這一代人...
深刻理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中央著眼于維護中華民...
在把握“五個突出特性”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這是...
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必將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
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可以從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