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理由:本書集結了百余位北大教授的讀書分享與治學感言,呈現了北大人的思想精華、學術風采。難能可貴的是,北大教授細數圖書經典,推薦影響其人生的書目,圍繞“治學”“閱讀”“人生”等話題,將治學感悟、讀書經驗和人生閱歷凝練成句句箴言。
本書內容涵蓋兩大主題:治學感言與推薦書目。北大教授們憑借深厚的學識學養旁征博引,依托豐富的教學經驗妙語連珠,以供讀者一場足以縱情享用的閱讀盛宴。
古人云,世間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于是我們知曉唯有讀書,方能讓人走出愚昧的藩籬,抵達遼遠無邊的人生疆界。然讀書絕非易事,須用功,須經歷,須堅持。“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讀書,能讀其厚,以增知識;能讀其薄,以閱經典;能讀其透,以明道理;能讀其破,以悟得失。”若不得法,或有害無益。
好在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燕園的風物在書香墨影中浸潤近百年,我們望進一間書窗,輕撫一張舊桌,都好似窺見了諸多“文化巨匠”留下的痕跡斑斑。譬如告誡我們“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冰心先生;譬如直言“書是讀不盡的……須慎加選擇”的美學宗師朱光潛;又如將自己畢生讀書經驗凝練為四條箴言,而首要一條為“精其選”的哲學大家馮友蘭……既已明悉“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的道理,那么讀什么書、如何讀書的方法,固然須得好一番琢磨,而有大師教誨,我們在讀書這件益事中,也將更上一層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北大師者,更有明燈、引路、潤物、樹人之責。是春風,能夠化雨;可言傳,亦可身教。宮墻重仞,無妨促膝而聆;耳提面命,心銘教誨諄諄。若有北大名師在側,伴你共讀一冊好書,將是何種體驗……跨過流逝的時間與無垠的空間,僅需手捧書冊,便能與無數學術名家切磋思想、無聲對話。而書本的意義,不正是匯集人間一流的智識、留住永恒不變的真意,以饗每一個愿讀書、好讀書、善讀書的勤勉之人嗎?
在北京大學,素來有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學術氛圍,以及文理兼濟、通達天下的學術土壤,更是匯聚著不同學術領域、各種人生滋味的北大學者。本書收錄了諸多北大學者的讀書分享與治學感言,以期呈現北大人的思想精華、學術風采。學者們憑借深厚的學識學養,依托豐富的教學經驗,以供讀者一場足以縱情享用的閱讀盛宴。
學者知無不言,暢談一席;編者掇菁擷華,終成一冊。在這本合輯中,你將透過北大師者的視野與眼界,體悟“大學為何,大師為何”的真意;聆聽北大學者的治學感言,開解“如何學以成人,又如何學以成才”的困惑。
袁行霈,1936年4月生,江蘇武進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
【治學感言】 治學要有基點、有旁涉。基點務求精深,旁涉務求寬廣。專攻一點,或恐拘于一隅,視野狹隘;廣泛涉獵,切忌浮光掠影,一無所長。我曾把自己關于詩歌藝術的研究,歸納為八個字:博采、精鑒、深味、妙悟。我還曾提出撰寫文學史的三條原則:文學本位、史學思維、文化學視角。意思都在強調會通化成。司馬遷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學問要有氣象。我說過:“作詩講究氣象,詩之氣象如山巒之有云煙,江海之有波濤,奪魂攝魄每在于此。做學問也要講究氣象,學問的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宏,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形成這種氣象至少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敬業的態度,對學問十分虔誠,一絲不茍;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長,不攻人短,不存門戶之見;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潛心學問,堅持真理,堂堂正正。做學問和做人要統一起來。隨著學問的增進,人格應該不斷提升。但是,學問和道德也會有分離的情況,那是不好的。古人常常將兩者連在一起,稱贊某人道德學問如何如何,表現了對一種理想境地的向往。道德和學問的統一,應當成為學者自覺的追求。
【影響人生的書單】
1.《陶淵明集》。陶淵明不僅是詩人,也是哲人。他思考的都是關乎宇宙、歷史、人生的大問題。在晉宋之際黑暗的社會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是一位氣節高尚的人。他為人自然,詩也自然,這是很高的境界。當夜深人靜之際,捧陶集吟詠于孤燈之下,則矜平躁釋,與天地臻于和諧。
2.《老子》。我是把它當作一部格言集來讀的。每置之枕邊,睡前三五分鐘讀一則兩則,悠然會心,以清吾夢。茲就記憶所及錄數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自是,故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巧若拙。”“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是個聰明絕頂之人,他的話給我以智慧。
3.《論語》。因為我是教師,所以讀《論語》時常常注意孔子作為教育家的那一面。孔子很注意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謂:不到學生心求通而未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時,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便不必教他了。他教導學生對學問的態度一定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恥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不恥下問。”他強調要處理好“學”和“思”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的,也是我試著貫穿于自己的教學中的。
4.《東坡樂府》。此書名曰“樂府”,其實就是“詞”。蘇軾以詩為詞,取詞的軀殼而賦以詩的神氣,從而為詞開拓了新的天地,也確立了他在詞史上崇高的地位。如果從一般讀者的角度來看,我主要是欣賞蘇詞里那種以達觀為基礎的瀟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這些名句都表現了他的洞見,耐人尋味。蘇軾才高而命蹇,如果沒有這點瀟灑真不知如何活得下去。
5.《狄德羅哲學選集》。我喜歡跟聰明人談話,狄德羅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大哲學家,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當然聰明過人。而這本書里所選的好幾篇文章如《達郎貝和狄德羅的談話》《達朗貝的夢》《談話的繼續》《拉摩的侄兒》又是用對話體寫的,讀來如同直接面對著一位聰明人。他的《哲學思想錄》和《思想錄增補》是一條條短小的筆記,最短的只有一句話,但很發人深省。狄德羅認為人類的全部知識是有結構的,各個學科互相聯系,構成整體。由此我想到,在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的今天,適當注意知識的整體性,在相近學科的交叉點上做一些綜合的研究,肯定會開拓出新的學術領域,并推動學術的發展。
高毅,1955年7月生,安徽六安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史、歐美近代史、史學理論。
【治學感言】 教書旨在育人,育人旨在厚其德而精其學,這個道理教師都懂。同時大家也都懂得,要教好書,教書者必須首先自行厚德精學。這方面個人的一點感悟是:厚德重在崇平等,即要遠離社會達爾文;精學貴在尚自由,即須堅持思想獨立、學術自治。作為大學教師,肩負教學與科研雙重使命,但比較起來,上好課應該比多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當然既能上好課又能多出成果是最好的,只是這樣的大才不多。另外,在出成果方面,似乎應該重精不重多。常記起先輩田余慶先生的一句話:“文章寫好后應放到抽屜里,一年后再考慮發表。”這句話絕對不合時風,但又絕對是經驗之談。
無疑,治學的佳境是創新,所以治學者必須敢于標新立異。只是成功的標新立異很難,須先悶頭苦修。
最后還有一點感受是:學歷史好,而盯著現實學歷史,能更感其妙。青燈黃卷,皓首窮經,看似清苦,但慣看秋月春風、通曉天下大勢,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體驗。
【影響人生的書單】
1.威爾斯:《世界史綱》。其中提出的“世界性聯盟”的理想,是一種值得所有仁人志士畢生尋求的“烏托邦”。
2.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其中對于“拿破侖傳說”之類非理性因素的歷史作用的強調,展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重要層面。
3.張芝聯:《從高盧到戴高樂》。這本書能把我們引向“法國歷史”這個西方文明的心臟地帶,還能讓我們從中法文化交流中感受到東西方文明互動的“高峰體驗”。
4.羅素:《西方哲學史》。探察西方文明精髓的一條幽徑,一路風光迷人。
5.金庸:《笑傲江湖》。“千古文人俠客夢”,記得陳平原有金庸把武俠“寫絕了”的感嘆,而這本書之所以能令我感懷,主要是令狐沖追求個性解放的“真性情”。
(原載《天津日報》)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三界尖 我為卿狂(上)
《人生》路遙著內容簡介:《人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的代表作,激勵了萬千讀者的文學經典。《人生》以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
劉凌(通山)光陰易逝,人生何其短暫,不知不覺已年至花甲,天干地支一個輪回了。六十歲,辭去卸裝,意味著法定工作生涯的終結...
黎洪濤(溫泉)我是一名超聲醫生,每日目不轉睛地盯著儀器屏幕,手握探頭從不同的方位、角度掃查,要做到沒有遺漏、切面標準、...
○劉念周末一個下午,我看完了《人間值得》。閱讀這本書,能讓人心情平靜下來,放下我們許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煩惱,重新思考生...
人生的幸福,一半要爭,一半要隨。人生到了下半場,要逐漸懂得:盲目較勁,苦的是自己。”人生在世,要主動爭取,才會有想要...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閑時光陰易過,轉眼2021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掰著指頭數數不夠上進的日子,間歇性勤奮,又上網淘...
陳舞雩著內容簡介:本書縱貫整個封建時代,講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封建帝王的雄心霸業與歷史功過,展現能臣將相的人生抉擇...
任雅娟(嘉魚)教室的窗外,有幾棵樹,當風吹過,會翻轉出一片銀色的光亮。
等撥開眼前的迷霧再整裝待發,總有一份人間煙火是屬于我一個人的!
采訪時間:3月13日采訪地點:咸安區甫興社區本期閱讀人:梅心海詩人汪國真寫道:“假如你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人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