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顯清
農歷二月的一天,快八十歲的姑父姑母,從老家簰洲灣給我捎來一竹籃的野菜。看著清新的藜蒿和野芹菜,我連忙摘洗,開火清炒。家鄉的味道活絡了我的每一根神經,兒時挖野菜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
記得小時候,每年農歷的正月底二月初,是我們最開心的時節。那不寒的楊柳風,回歸的家燕,地頭的嫩綠,江邊的野花,柳梢的玉芽,都在溫馨地提醒我們:該去挖野菜了。
于是,一群半大孩子相約而行。我們每個人的左手臂都挎著一個形狀不同的竹籃,右手拿著小鏟子。小鏟子既是挖野菜的利器,又是順手的打擊樂器,還是可以“打仗”的兵器。我們邊走邊唱,邊“行軍”邊打“伏擊戰”,玩得不亦樂乎。貪玩的我們與其說是去挖野菜,還不如說是去尋找春天。
當然,野菜也是一定要挖的。正月底的野地里,只有藜蒿根才是我們的目標。聽長輩們說:“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藜蒿是一種見著春風就發芽的植物,我們只要尋找到了淺綠的嫩芽,就像尋寶者看到寶藏一樣,驚喜的趴在地上,雙手輕輕的拂去嫩芽下面的浮土,尋找藜蒿的根,再用鏟子沿著白色的根慢慢地扒拉著泥土,盡量不把它鏟斷,那潔白的藜蒿根就被我們小心翼翼的挪移了。然后,一道“白龍喚春”的美食,點染了全家人的春天。
到了“龍抬頭”的時節,就可以采蒿了。二月的藜蒿歸類于菊科草本植物,它有許多別名:蘆蒿、水蒿、水艾、香艾、驢蒿、柳葉蒿、蒿苔等,但我還是習慣叫它藜蒿。二月藜蒿的莖很嫩,圓圓的莖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綠色的也有淡紫色的,這都取決于土壤的肥沃和陽光的照射。那時沒有冰箱保鮮,我們把采回來的嫩蒿一部分留著自己食用,一部分送給鄰居朋友,那份和諧的鄉情就在一根根藜蒿中自然的傳遞。臘肉炒藜蒿、清炒藜蒿、涼拌藜蒿、干椒爆藜蒿,都是嫩嫩的脆脆的,味道著實很美。
現在,隨著種植技術的發達,大棚里可以一年四季栽種藜蒿。但大棚里清脆的藜蒿,卻少了點兒大自然的野味和濃香。我們常常是吃著“大棚藜蒿”,更思念野生的藜蒿。
到了藜蒿當柴燒時,野芹菜便隆重登場了。野芹菜長在濕潤肥沃的環境中,常見于水塘邊、河邊、溝邊、淺水沼澤地、潮濕的路旁、水田邊,它是清香型的野菜,也是一種能降壓、安神、利尿的藥用植物,味道脆香爽口,是盤中的貴客。
故鄉的野藕,也是一道“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佳肴。 洗凈了的野藕白白嫩嫩,可以當水果吃、炒著吃、磨藕粉、做藕丸、炸藕夾、涼拌酸辣藕絲等,最讓人們喜愛的是野藕排骨湯。野藕易糯,煲的湯湯汁濃稠,芳香四溢,味美誘人。在我的家鄉,野藕湯是各種宴席上必有的一道壓軸菜。
還有綠油油的木芯菜,暗紅碧綠相間的馬齒莧,有打雷時才生長的地踏菜,金不換的野莧菜,有“天不想,地不想,只想篙芭燉黃顙”的野篙筍,有春來就拔節的柴筍,有青絲綠條般的小野蒜,還有四角尖尖的野菱角……這些大自然饋贈的野珍,清香里飄著家鄉的味道。
編輯:但堂丹
大棚里,綠美達,紫嫣生菜,苦菊,廣東菜心,菊花菜,生菜,紅白菜苔,紫甘藍……一盆盆深綠,淺綠,暗紫色等色彩鮮美,爭奇...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報道:20日下午,市委書記丁小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遠鶴在通城專題調研了“大棚房”問題清...
1月29日,天空放晴,嘉魚縣新街鎮蔬菜基地里,農民正在采摘蔬菜,一片繁忙的景象。
近年來,和龍市先后投資2.2億元,建設桑黃大棚1300棟,年銷售收入2.6億元,使6700多名脫貧戶通過桑黃產業分紅增加收入,并吸...
建有單體大棚84個、連棟大棚3個,每年可產蔬菜種苗8000余萬株,總產值1200萬元,能夠滿足供應基地周邊9000余戶農戶、6萬畝蔬...
和諧幸福古田畈,盛世騰飛續夢。
按照“分片包干”原則,督促14個包保鄉鎮工作專班迅速下鄉開展低溫雨雪天氣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共計出動人數85人次,加固修復...
22日,崇陽縣天城鎮謝家坳村,持續的凍雨造成該村連片的草莓和葡萄大棚大面積垮塌。
咸寧網訊記者見博報道:眼下正是香菇產銷旺季,記者走進咸安區雙溪橋鎮湖北豐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高端標準化香菇種植...
”看著一壟壟豐收的草莓,楊文主神采奕奕,心里盤算著今年草莓豐收的經濟賬,憧憬著今年草莓大棚能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