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泰屏(赤壁)
2023年端午節前夕,一不小心,就輾輾轉轉地走進了湖北省秭歸縣,走到了四柱三樓和14米高的“屈原祠”前。
昂著頭,睜著眼,把一代大家郭沫若先生手書的“屈原祠”三字瞅了一眼又一眼。看著看著,仿若聽到了一句句“兮”著的聲音,從“屈原祠”的磚磚瓦瓦里隱隱傳來,人就觸電一般打了一個激靈,本能而自覺地把一種肅然的神情,垂手并腳地站成了極其端正的人生姿勢。
那一刻,整個臉面就像凍著冰著的湖水,泛不起一絲絲的漣漪。
1962年生于鄂南西凉湖畔,2023年走進秭歸縣“屈原祠”,我用了整整60年。這是怎樣的一種時空距離和精神仰望啊!
小時候,也曾在端午節里吃過母親做制的美味“發粑”(用新鮮小麥麺蒸制的饃饃),也曾在端午節里與村人們一起舉槳弄棹地劃動過西涼湖上的一只只打魚船。
28歲時,當我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幾個字一筆一畫地反復寫過之后,才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才曉得這個歲去歲來的傳統節日原來與一個名叫“屈原”的古人有關。
無論是認識一件事,還是認識一個人,都需要時間啊!只有時間才會告訴我們一切,才可以讓我們活得清楚和明白。
這是子子孫孫的口口相傳,這是從古到今都顛撲不破的永恒真理。
在“屈原祠”一樓的大廳里,女導游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把“屈原祠”的前世今生說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厭其煩的動人故事。
“屈原祠”二樓大廳右側一隅,電影幕布一樣掛著一幅屈原的側身肖像畫。望著那茅草一樣叢生的須發和顴骨高凸的蓬頭垢面,以及不修邊幅的遮體衣袂,那簡筆的素描,一筆筆都是對落魄與絕望的匠心書寫。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屈原的絕望,是否也是失去人生舞臺后的生不如死。
一個人向死而生,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范本,讓千百年后的范仲淹,因此而寫下了永遠不死的曠世浩歌。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屈原用生命把一個普通日子冠名為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范仲淹卻因為品讀屈原而深深感動和啟迪,頓悟了什么是人生的大胸襟和大情懷!
我篤定,屈原的塑像一定豎立在“屈原祠”三樓廳堂之上。邁著切切的步伐從二樓環繞而上,一種果不其然的事實情形,讓人在頭戴束發之冠的屈原銅像前,有了親近和依傍的沖動。
在與屈原銅像合影自拍的剎那,我慶幸自己在有生之年,終于有形有影地看到了“屈原活著的模樣”——所有的釋然和慰藉,都是一種身心的密切與滿足。
我默念著一代偉人毛澤東“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的詩句作別秭歸縣的“屈原祠”。
在最后的回首一望間,突然憬悟到:偉大與偉大也有偉大的不同,偉大人物與偉大人物也有著各自特有的偉大!
編輯:但堂丹
《人生》路遙著內容簡介:《人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的代表作,激勵了萬千讀者的文學經典。《人生》以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
劉凌(通山)光陰易逝,人生何其短暫,不知不覺已年至花甲,天干地支一個輪回了。六十歲,辭去卸裝,意味著法定工作生涯的終結...
黎洪濤(溫泉)我是一名超聲醫生,每日目不轉睛地盯著儀器屏幕,手握探頭從不同的方位、角度掃查,要做到沒有遺漏、切面標準、...
○劉念周末一個下午,我看完了《人間值得》。閱讀這本書,能讓人心情平靜下來,放下我們許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煩惱,重新思考生...
人生的幸福,一半要爭,一半要隨。人生到了下半場,要逐漸懂得:盲目較勁,苦的是自己。”人生在世,要主動爭取,才會有想要...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閑時光陰易過,轉眼2021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掰著指頭數數不夠上進的日子,間歇性勤奮,又上網淘...
陳舞雩著內容簡介:本書縱貫整個封建時代,講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封建帝王的雄心霸業與歷史功過,展現能臣將相的人生抉擇...
任雅娟(嘉魚)教室的窗外,有幾棵樹,當風吹過,會翻轉出一片銀色的光亮。
馬輝久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日,一個平常的日子,我親愛的哥哥啊,一顆普通而平凡的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
倪慧娟(北京)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這個因新冠肺炎而壓抑的冬天,安靜與浮躁并存。被關在家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