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理由:中國幅員遼闊,地名眾多,許多地名穿越千年流傳至今,在潛意識中影響、塑造著當今的中國人。通過地名,過去與現在、先人與今人相互交匯,形成中華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學符號,更是古人與山川湖海、日月星辰、歷史社會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記。地名所承載的內涵是中華大地上一筆寶貴的遺產。本書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多個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蘊、文化根脈,清晰梳理了中國地名的歷史淵源和演變規律,濃墨重彩地記載下一種讓國人潛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國精神。
兩個中國人初次相見,總會問一句“你是哪里人?”聊起家鄉、著名的一些旅游景點,話匣子自然就打開了。說起自己的家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多少少都能聊上幾句。不過要是深入挖掘下去,問起家鄉的歷史、家鄉名字的由來,可能很多人就不是那么清楚了。往大了說,翻開一本地圖冊,大到一個省,小到一個城鎮、一座小鄉村的名字究竟是因何而來,除了專業人士能說上一些,我們多數普通人怕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一個熱愛山水和土地的民族。有一句老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是在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幽深;旅行,是在探索自然世界的浩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山水間游走,眼界開闊之后,有助于我們成長為充滿智慧、心境平和的人。中國人喝著長江水、依靠黃河灌溉,生生世世,繁衍不息,培育出壯麗的中華文明。
地名不是簡單的地理符號,它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這片遼闊土地的認識,對漫長歷史的記憶,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每一個地名 都是中國的一塊拼圖
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知道有多少地名是以江河、山岳為名的嗎?長江、黃河都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江而行,江北、江東等概念大家雖然說得少了,但今天直接以“江”為名的地方還有不少,如江西、九江、鎮江等。江寧、江陵等古地名雖然已經被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但南京、荊州等地名一出口,相信大家也還是很熟悉的。三山五岳,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具有景觀和文化的雙重意義。受到名山影響而得名的地方就更多了,泰山腳下有泰安市、新泰市,還有岱岳區、泰山區,華山腳下有華陰市、華州區。其他因名山大川而得名的地方,可以說是不可勝數。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山、水究竟該如何吃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究竟是如何養的呢?
《地名里的中國》一書,以山水開篇,介紹了中國受此影響的地名有很多。山上長的樹、樹上結的果、水里游的魚都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分不開。四川有個市叫綿竹,此地境內有綿水,兩岸多翠竹,故而被命名為“綿竹”。山東有個魚臺縣,因地處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境內漁產豐富,因而得名。因物種而得名的地方太多了,陜西米脂、甘肅瓜州、廣西桂林、云南騰沖這些地方會出產什么東西,是不是很容易就能聯想到呢?
地里埋的能給一個地方命名嗎?當然能!新疆和田就是因為當地產美玉而得名,“和田”一詞在古漢語與蒙古語里的意思就是“美玉的土地”。敦煌有個大名鼎鼎的玉門關,我們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經常會遇見。王之渙的《涼州詞》里不就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么。玉門關,今人還能去旅游,此地曾經作為玉石出口地的繁華已不可見,但那段歷史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歷數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我們都能找到地方命名的邏輯,這一塊塊的小地方拼起來,不就是整個中國了嗎?何謂中國的答案,應該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國雋美的山水、豐富的礦藏、眾多的物種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那些星羅棋布的地名,共同構成了一幅屬于大地母親的山河畫卷。
● 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基因
中國歷來被稱為“文明古國”,那么受到文明、文化影響的地名有多少呢?地名的背后,有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代代相傳的歷史記憶。
不少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地名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地理與哲學,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學科,卻意外地在延續千年的中國地名中得到了辯證統一。我們可以從那些亙古相傳的地名之中,管窺到華夏先祖對這個世界的特有認知和傳統智慧,更能通過古老中國的哲學體系讀懂那些由寥寥幾個字組成的地名背后的深遠寓意和美好祝福。
中華文明以農耕起家,中華先民對天象與地理有著不同尋常的敏感認識。關于“天人感應”的古老學說也在地方命名的時候成了一種強勢的存在。湖南省的省會長沙,有學者認為其地理方位對應的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長沙星”。古人一直根據星宿在天空的位置,確定春夏秋冬的具體時間,以此安排農業生產。
中國人做事,一直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在地名中有哪些體現呢?有一類地名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如果我們細細考究其來源背景,就會發現它們是通過對某個人物、某個姓氏、某座建筑的紀念,賦予了其對于美德的一些價值追求。名勝建筑與名人故事的背后,終究還是華夏先民對于忠、孝、仁、義、禮、智、信、友等傳統美德的贊美與向往,它們仿佛是古人書寫在大地之上的紀念豐碑,為后世的華夏兒女照亮通往真善美的道路。
書中的“地利人和”一節中,以成都市武侯區為例,講述了這個地名的背后暗含著的蜀地老百姓對于“仁政”的熱切追求。武侯區得名于其境內的名勝──武侯祠,武侯祠原本并不是以諸葛亮為主的祠廟,而是漢昭烈帝劉備的昭烈廟。如今我們去武侯祠游玩的時候,既能看到“昭烈廟”的大門匾額,也能看到劉備的帝陵陵丘,顯然劉備才是原本的主角。為何會出現這種喧賓奪主的現象呢?畢竟諸葛亮在成都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劉備,諸葛亮在蜀地治理中表現出的鞠躬盡瘁,才是蜀地老百姓更能感同身受的。所以蜀人才會在時光流變中,把原本從祀劉備的諸葛亮變成了祠廟名頭中的主角,進而把蜀漢官方的昭烈廟變成蜀民口中的武侯祠。
地名背后是悠久的文化,在5000年文明演進的道路上,中國人將自己的宇宙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融入地名當中。這些地名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塑造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 一本獻給所有中國人的人文讀本
說起國民級,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方了。這本書由人民日報社旗下的《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編寫而成,自創刊以來,一直站位很高,始終堅持“以歷史的視角解讀新聞,用人文的精神關懷時代”,受到數百萬讀者的廣泛好評。
本書的國民性體現在哪里?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地名源頭流變、沿革的集大成,是一部極其難得的歷史地理通俗讀本。全書知識量大、信息量大、時間跨度大,文化、歷史、經濟、軍事、政治、自然、民俗內涵極為厚重。從地名看地理分布,看朝代興替、風云際會,看風物傳說、風水流轉,看自然變化、四季轉換,看人文烙印、歷史軌跡,展露出寫作者的通才視角。
地名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是一部以地名為線索的文明史。地名是人類認知的標識,是由記號到文字、到名字,到文化、到文明不斷升級的歷史記錄,融聚了人們的記憶、智慧、喜樂、成敗觀感……作者調動歷史地理文化各種元素,為地名找出處、求索引、尋來路,洋洋灑灑,形成了優美的文字。全書結構清晰、文筆流暢、敘事生動、圖文并茂,可讀性很強,著實是一本老少咸宜的文化普及讀物。
借助《地名里的中國》一書,那隱藏在萬水千山背后的文化,終于露出其廬山真面目。相信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這片大地上的一草一木。
(原載《天津日報》,作者為陳三霞)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