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古典建筑有其獨特的審美,著意于整體的謀篇布局。昔日的北京城,是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而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的皇家禮制性建筑群,正是通過一座座各具特色的門戶,起承轉合,最終形成“獨有的壯美秩序”(梁思成語)。
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軸之門》,便將目光和焦點集中到中軸線上的一座座門上。作者李哲獨辟蹊徑,從老照片入手,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意圖探究自1860年費利斯·比托為紫禁城拍下第一張照片以來,到1949年之前的近百年間,中軸線上的重重門戶在歲月中留下的“年輪”。
該書并不是簡單地羅列某一座門在不同時期的老照片。該書的重點,是通過不同角度、不同時代照片的對比與辨析,再結合歷史文獻,來闡述這些重要門戶的變遷,甚至用大眾少見的老照片,彌補文獻中并未記載的大量細節。在歷史圖像研究還未系統化、理論化的當下,這是一種并不多見的介入歷史的方式。
重構歷史視覺形象
北京城特別是中軸線老照片的出現,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1860年,隨著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紫禁城門戶洞開。一些城門被特許外國人進入,北京城第一次走入外國攝影師的鏡頭。庚子之變后,國力日益衰微,更多的城門及皇家苑囿,對外國人開放。他們樂此不疲地觀看這座神秘的城市。民國時期的英國作家裴麗珠一語中的:“北京的秘密,當它被揭開后并不會令人失望,而是更加神奇”(《北京紀勝》)。
此時,拍攝北京城,迎來一個高峰。
彌散古典氣息的北京城,成為外國攝影家的樂園:謝滿祿、山本贊七郎、小川一真、西德尼·戴維·甘博、海達·莫理循、唐納德·曼尼、約翰·詹布魯恩……一眾知名攝影師在北京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除此之外,還有公使、隨軍記者以及眾多不知姓名的拍攝者。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地散落著海量的北京老照片。這些照片一方面記錄了北京城以一種屈辱與不堪的方式加入近代化進程的窘境;另一個方面,也為后人還原舊時北京城提供了寶貴的史料。然而,通過這些老照片,跨越時光的迷霧往前回溯,并不是一趟輕松的旅程。
在老照片的閱讀上,如果沒有量的積累,就無法在更寬廣的視野里豐盈北京城舊時的細節;同樣,如果對北京城的熟悉程度不夠,就很難最大程度地提取出一張老照片所蘊含的信息,也容易讓老照片研究淪為淺層次的圖片欣賞。
這注定了老照片研究,不能一蹴而就——收集、整理、分析、考證,缺一不可。李哲深諳此中辛苦,但又沉醉其中。十多年前,還是在網絡論壇時代,他就開始不斷收集和整理北京城的老照片,并通過文章分享自己的思考與發現。
正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使得《中軸之門》為讀者重構了中軸線上每座門的歷史視覺形象。圖像蘊含的信息,與諸多文獻、回憶錄、日記等資料里的記載相互印證,相互補充。
永定門是中軸線的南端起點,在當時不僅受到列強的重點關注,也吸引了攝影師的目光。熟悉北京城歷史的讀者,對天壇火車站不陌生: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在永定門西側的城墻鑿開豁口,將原在馬家堡的津盧鐵路延伸到北京城內,并在天壇西門前設置了火車站。
《中軸之門》收錄了不同角度拍攝的西側豁口的照片,驗證了這段歷史:有在永定門外側由西向東拍攝的,能看到在護城河上架設了簡易的橋梁,以便通行火車,不遠處就是巍峨的永定門;有在永定門外側由東向西拍攝的,這時一列火車正穿過豁口;有在永定門內側靠近豁口拍攝的,城墻的內部結構一覽無余,豁口宛如一道傷痕,觸目驚心;還有在天壇西門外拍攝的,天壇與先農壇之間空曠的地面上,并行著一道道鐵軌,地上雜亂地堆放著各種物資。
除此之外,還有一張天壇火車站班房的特寫,班房的墻壁上掛有一塊大的標牌,上面有“鐵路公司”“鐵道事務官室”的字樣,還有包括烏爾都語在內的九種語言文字,它應該是為服務各國的士兵而設。這張照片極大地擴展了后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
一門又一門的威嚴
《中軸之門》的“楔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美軍付出極大代價連夜攻下了正陽門。第二天開始攻打皇城,這時美軍發現他們前面還橫亙著一座大清門,美軍動用大炮,近距離射擊,木門巋然不動。好不容易打開大清門后,美軍發現在一片長廊后還有一座更為巨大的城門——天安門。清軍在此與美軍展開了激戰,美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下了天安門。此時,他們發現后面還有一座一模一樣的城門——端門,而在端門后等待他們的是更加巍峨的午門。美軍最終在午門前停止了攻擊。紫禁城也免遭劫難。
讀到這里,第一時間,想起了多年前拜訪朱祖希老先生時,他講述的“縣太爺進京”的故事。這是他1955年到北大地質地理系報到后,在開學第一天,地理系主任侯仁之先生講的:
明朝永樂年間,永樂皇帝想見一個縣太爺??h太爺來到京城,誠惶誠恐地進了麗正門、大明門,幾百米的千步廊,他亦步亦趨,頭也不敢抬。好不容易過了承天門,不想又來了一個端門。過了端門之后,還有午門。午門高大的城墻,威嚴的儀態,令縣太爺感到萬分恐懼。他從午門的側門進去,過了奉天門,終于在奉天殿見到了皇上。這時,縣太爺因為經歷了一座又一座建筑的威懾,突然癱軟在地上。
第一個故事中,美軍的絕望不是李哲的臆想,而是出自美軍戰地記者的報告。第二個故事或許有演繹的成分,是侯仁之先生為了給學生們形象地普及北京城的歷史。
但這兩個故事的內核是真實的——經過封建帝王的精心營建,紫禁城正是通過一座又一座的門戶,透出神秘與威嚴。
在該書《絕望的炮擊》一章中,詳細地講述了美軍進攻皇城的過程。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居然找到了當時戰斗現場的照片(電子版)。在一組攻打端門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在吃力地調整大炮;用拼接的長長的梯子搭在值房上,以便爬上城頭……高大厚實的墻體與渺小的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美軍登上端門后,他們回頭拍攝了剛剛攻打的天安門,它依然紋絲不動地矗立在那里。
這些照片,讓讀者直面1900年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刻,如同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遠遠超出任何文字資料。
回到歷史現場
隨著閱讀的深入,就越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復雜況味:有沉重,也有輕盈。
在美軍攻打皇城時,隨軍攝影師拍攝下了正陽門城樓的影像。這也成為正陽門城樓被毀前最后的影像。1900年8月27日,因為英軍中的印度兵在城樓內生火做飯,引燃了正陽門城樓。大火整整燒了一夜?!吨休S之門》里收錄了一張拍攝于1900年8月28日的照片。正陽門城樓消失不見,只剩下門洞和墻體,緊挨著的就是箭樓的斷垣殘壁——它在兩個月前已被燒毀。在正陽門的門洞前、城樓內側的小值房處,依然可見冒著濃煙。
這張照片雖然不甚清晰,但一連串重要的元素,讓今天的我們在一瞬間就被拉回到歷史的現場,仿佛嗅到了刺鼻的濃煙味。
李哲在自序中說自己是“民間寫手”,雖然該書并不是建構在嚴格的學術框架下,但這一系列“在場”的照片,大大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和空白,也凸顯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
《中軸之門》選用了300多張與中軸之門相關的圖片,這只是冰山一角。除了歷史重要節點的見證,當時的外國攝影師還將目光投射到人們的生活中。
比如,在正陽門城樓北側,棋盤街前原有兩座官廳,每座官廳之南各有一口井,名曰“龍眼井”。李哲在書里也收錄了這兩座龍眼井不同角度的圖片,有近景,也有遠景,甚至有不同年代的近景特寫,這些照片背后回蕩的,是平淡的煙火氣。
結合老地圖,李哲發現,除了這兩口龍眼井,在正陽門城樓、箭樓之間靠東的位置,還有一口井。在這本書中,也收錄了這口井的老照片。盡管不是水井的特寫照片,但在正陽門箭樓的映襯下,水井格外顯眼。
將關于中軸之門的文獻資料、輿圖記載盡可能地納入圖片考據中,并在圖片考據中挖掘出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正是《中軸之門》這本書的最核心貢獻所在。
再比如,書里收錄了一張清末東安里門的照片。這張照片有個小細節,上有“往西車馬由南邊走”的文字,作者分析這或許是庚子年后北京城里道路行駛的規則。按照文字所寫,向西行駛的車馬,在路南側行駛,對應如今的交通規則,就是英國、日本等國家遵循的靠左行駛。結合北京城的城門就是“左邊進,右邊出”。為了驗證這個分析,書中在介紹西安門時,特意收錄了西安門外車馬通行的一張照片,在這張照片中,正是“左進右出”的畫面。
這樣的例子很多,在這里難以一一展開。如果在閑暇時刻,能夠靜下心,緊緊跟隨作者在文字與圖片上的推理進程,將大大豐富您關于舊時北京城的認知。
原載《北京晚報》,作者為寶君
編輯:但堂丹
○陳希子《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
想必帶給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將傳統文化與習俗深深地根植到他們的心靈中,即使走再遠的路,也始終念念不忘故鄉的人和...
疫情期間,陳平原通過線上直播為學生上課。北京研究別注重“都”淡化“城”記者:您曾經提出“北京學”,當時提出這個研究門類...
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在中國古代,城市因暴雨積水導致的內澇現象并不鮮見。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統主要由城內溝渠、...
連日來,湖北衛視紀錄片團隊制作的紀錄片《見證》全網熱播。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參與此次拍攝的湖北省攝影家協會主...
26日,電影《最美逆行》在武漢首映,該片圍繞廣州援鄂醫護的故事展開,將于8月10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與觀眾見面。部分劇情源于...
攝影愛好者以獨特的視角取景,用充滿靈感的鏡頭對山水景物進行實地拍攝。一幅幅油畫般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激發了大家拍攝...
據悉,這部電影主要拍攝環境是在熱帶雨林中,甚至叢林連續拍攝了8天夜戲,炎熱的天氣、突如其來的暴雨、泥濘的山路、叢林的蚊...
2020年最火的雪域少年丁真在2月4日發布了新歌大獲好評,還接著在2月4日晚上登上了男人裝的時尚封面!雖然丁真不是科班出身,...
這部影片由五個故事串聯而成,在咸寧拍攝的單元《一車口罩》講敘春節將至,兩個農民工帶著一車沖抵工資的口罩返鄉遭遇疫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