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國古代藝術與哲學血肉相連,天真是其本心,自由是其追求。如今講述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書并不少,大約有這樣三類,其一是中國著名學者的作品,如陳師曾、潘天壽、王遜、宗白華等人,又有晚近學者如葉朗、巫鴻、朱良志、石守謙等人;其二,作者非科班出身,但美學感悟極好,如蔣勛等人的藝術普及型著作;其三,則是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藝術的著作,其中著名學者如羅樾、高居翰、蘇利文等。日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翟進所著《天真與自由——漫步中國古代藝術》,略帶一些無畏與粗糲闖入讀者的視野,嘗試從理性與哲學的“美的聯結”這一結點,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探索中國古代藝術及其背后的時代精神與象征,以及中國藝術何以具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脈絡。
無論在文字結構、書寫風格還是理論思考等方面,這本書都獨具創意,這或許與作者并不具備藝術專業的相關訓練有關。此外,書中雖然正文不長,但正文、大量注釋與精美圖片,構成了一個新奇的三維立體閱讀體驗。同時,作者詞條式的寫作使得行文簡潔雋永,不時又有回甘,甚而偶有敲打人心的莽撞與痛快。作為一本講述中國古代藝術史的著作,這本書時間跨度極大,上啟初民時代,下至明清,選取不同時期的工藝品、藝術品200余件,其中漢代之前多以工藝藝術為主,如賈湖骨笛、司母戊大方鼎、秦之兵馬俑、漢之舞樂俑等;之后又有魏晉書法、南北朝佛教造像;至唐及以后,則多以文人藝術為主,如《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及名家書法,可以說跨越了整個中國古代藝術的不同時期。但這本書又并不僅僅平敘中國古代藝術品,作者談中國古代藝術,更傾向于去談“美的聯結”,作者認為,從初民于祖先的思念與早夭靈魂的呼喚開始,繼而,從群居到部落,再到國家,越來越復雜的人類秩序導致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分裂逐步加劇,同時也造就越來越深的孤獨,而孤獨會讓人渴求知己,渴求表達,渴求孤獨兩端溫暖的對望,“正是在這樣的對望中,誕生了中國古代的哲學與藝術”。于是,我們看到,書中大量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鋪陳背后,更多是在探索藝術及其背后時代精神與象征,以及發現中國藝術是何以具有其獨特的“藝術與哲學相融”的表現形式。
我在閱讀中有一種強烈的體驗,那就是作者不再孜孜尋求西方理論的支撐,從前言中便努力建立一種文化的自信:“儒以立世,道以憩身,自由以儒,天真以道,在我最艱難的時間,最終慰藉我的是自然、傳統文化與藝術,準確說是祖國山水、文人精神與古代藝術,并不是西方那些我曾經奉為神的東西,在真正扎根自己土地的時候,我開始理解黃土,理解黃河,理解華山,理解那些以苦難和希望雕刻的石窟……”從這里,我感受到一種中國傳統文化青春的氣息。如果真正理解自己的歷史與大地,我們需要世界優秀思想與文化的洗禮;但也需要重新審視中國最古老的智慧;繼而,在歷史時空的轉換中,去發現“每一個時代人類于時代問題的解決,也就沉淀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自立吾理”(程顥),才能真正與世界、與時代進行對話。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杭海)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更年期”家長遇上“青春期”孩子
下一篇:
老街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