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才鼎(溫泉) |
聽說龍潭濕地公園早已建成并對外開放。今天我特地前往欣賞。公園坐落在距市中心城區西南方向約五公里,位于大橋河與城區淦河的交匯處。在寸土寸金的繁華都市,還能有如此一片大面積的濕地公園供市民休閑娛樂實在難得。漫步在錯落有致的水榭亭臺,游園小徑,回廊漫道間穿行,不由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座古老的石拱橋——龍潭橋。
龍潭橋,原名小龍潭橋,據史料記載,始建于清同治年間,位于大橋河出水口與淦河交匯處下游約一百五米處。該橋為四墩六座五孔石拱橋,橋長約七十五米,寬五米五。東接溫泉辦事處黃畈村,西連浮山辦事處龍潭街,為古時輔興街、石烏山、四門蔣和陳駐生以及洪口鑼鼓嶺一帶鄉民出入咸寧城區必經之路。
最早聽說小龍潭,還應追溯到六十年前。聽爺爺和父親講一些有關放竹排下龍潭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如今身臨其境,遠望一百多米寬,十多米深,一眼望不到底的小龍潭,在驚嘆古人的造橋工藝之余,不禁毛骨悚然。
由龍潭橋上行一百五米朝西向大橋河溯流而上,相繼經過輔興街到程益橋達雙碑橋、在大橋戴邊曾家分岔折轉向南十里,到達嫂姑橋再向南便是大橋河的發源地飛仙洞。大橋河全長約二十公里。
老輩人在交通閉塞的年代,楠竹原木等若要弄到城里賣錢就只能靠一年一度的洪水季節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就親眼目睹過父親放竹排的情景。
那時,我才六七歲,鄉下沒有公路,交通全是靠兩條腿,運輸貨物也就只能肩挑背馱。父輩們每到深冬季節,將山中楠竹砍伐后再背到石頭堰旁邊的空地處堆碼,利用春節前后的農閑時間穿成竹排。他們用竹麻斧將十多米長的原竹從竹篼兩側各鑿一個窟窿眼,然后用比大拇指稍粗的山茶籽樹將楠竹穿成竹排,一般每五至六根編一排,兩端鉚實,如此反復,每年編排三四十排,載量約二百根楠竹。
等到初夏來臨,洪水滔天之時。只見我父親帶上十來天的苕粑腌菜等干糧,腰間纏上早已準備好的草鞋二十來雙,腳扎膀腿,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便開始他的竹排之行。
他們一般由四五個青壯男勞力結伴而行。在電閃雷鳴和大雨中,臨時將早已編排準備好且堆放在河岸的竹排依次放在水流較緩的淺灘,每隔一尺五左右的距離次第壘排放上,并用草纜逐排綁緊,防止中途散排。洪水越來越大,待河水快滿港時,父親用一根約三米多長的小竹竿將淺灘的竹排撬入小河中,便可以隨水漂流了。至此,長達十余天的放竹排開啟行程。
那時我還小,些許感覺放竹排有些好玩。殊不知,在那彎彎曲曲,河道不足五米寬且荊棘叢生的小河上放竹排真的不是好玩的。如今細想起來真的不寒而栗。
只有洪水能放排。他們幾人就這樣頂著暴風雨,在烏風怒吼,洪水滔天的小河上將近千余根竹排,撐放出四十里水路,日夜兼程下龍潭。放竹排中,四五天風餐露宿,與洪水搏斗。最要命的是,聽說我父親還不會劃水(游泳),不禁想起來,為了養家糊口需要多大的膽量和勇氣!
如今,我身臨淦水河畔,眼望深不見底的小龍潭,難以想象那放竹排的艱難程度。那時,若是我娘知道這般兇險,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我父親每年去放竹排的。
編輯:但堂丹
袁俊(赤壁)最近看到朱忠柱的一篇文章《悠悠千年沙套湖》,勾起了我對父輩們曾經擁有過“漁舟唱晚”水鄉田園生活的回憶,也勾...
日前,航拍鏡頭下的冬日淦河美景如畫。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夏正鋒攝。
同時,美團、餓了么、方片互動公司本地玩平臺發動線上3000多家餐飲單位積極參與“小份菜”“一人餐”推廣活動,在平臺頁面以...
○汪平玉筍嶙峋插太空,光芒直射五云中。近年來,通城縣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推進綠色生態家園建設,雁塔休閑廣場便應運而生,...
徐大發(通山)崇崖屹立于通山縣富水上游燕廈河段西岸崇崖嶺,險峻陡拔。彭德懷在他的《自述》中寫道:“該地(指龍燕)群眾對紅軍...
光明日報記者訾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中國鐵建大橋局施工建設的湖北石首長江大橋和浩吉鐵路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即將...
春節不打烊,架橋不停歇只爭朝夕享受團聚的歡樂餐廳里,年味十足久別重逢愛心禮物視頻拜年大橋即將合龍研究全橋合龍的技術方...
一位七旬歌友告訴筆者,大家除冬天、雨天夜晚不來,近30余年的晴天和夏伏季節總要來大橋唱歌、聽歌,前兩年政府還投資200余萬...
又投資在天城大橋北岸下游河灣,建起了天城公園。白天,大橋上車水馬龍,大橋肩負著從高速公路下來進城,或繞城去鄰縣車輛通...
○徐浪整理馬槽橋位于通山老城區西部,受前方河道地勢所阻,形如馬槽,流水緩慢起來。因河北案的山型像馬一樣,馬頭向內河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