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理由:
本書分創業篇、建軍篇、戰略戰術篇、抗戰篇、將帥篇、隱蔽戰線篇等十個專題,系統展現我軍偉大業績、巨大貢獻、英雄形象、感人事跡。文中對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細節描寫,展現出宏大而又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生動多姿。作為一本融合通俗性、歷史性、科學性、權威性為一體的書,具有鮮活的教育意義。
當年的共產黨人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要建立軍隊?弱小的人民軍隊為什么要到偏僻落后的農村?為什么能從那里起步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的強大軍隊?
解放軍用那樣落后的武器,對內打敗了強大的國民黨各派軍閥,對外同世界上最強的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的軍隊,乃至周邊的印度等國家的軍隊都交過戰,都能取得輝煌的戰果,為什么能打贏呢?這些,就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想讀懂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的歷史,首先就要搞清主要歷史脈絡。贏得戰爭勝利主要靠的是兩條:黨的領袖領導正確,廣大人民的擁護。
土地革命壯大人民軍隊
研究戰史的人則需要進一步探索,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得到人民支持呢?農民、土地、戰爭,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之源。在1946年至1949年的國共決戰中,共產黨贏了,國民黨輸了,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共產黨在農村搞了土改。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工業化建設之前,全國9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人口中又有90%是生活貧困的農民。共產黨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恰恰是掌握了這兩個90%。當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能打勝仗,靠的就是解決了農民問題,中國農民問題的中心,又是土地問題。共產黨分給農民祖祖輩輩盼望的土地,這才有了兵、有了糧,也有了千千萬萬運糧彈、車輪滾滾運傷病員的民工隊伍。能夠掀起那場“紅旗卷起農奴戟”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是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土洋結合”的成果,就是把產生于西方近代工業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找不到的獨特道路,即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和紅軍──最后以農村包圍城市奪取政權。在開拓這一充滿“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歷程中,出身湖南山鄉的農家子毛澤東是理論和實踐上最光輝的代表和最高領導者。
回顧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戰爭中的工作,主要做的又是兩件大事:一是打仗,二是土改,而土改又是打仗的保障。靠著土地改革,有1.6億人口的老解放區的農民才被最充分地動員起來支援戰爭。1950年6月9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曾對土地改革與戰爭勝利的關系解釋說:“我們的勝利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靠這一萬萬六千萬人打勝的。這一萬萬六千萬人給了他們什么東西呢?他們為什么能夠發動起來呢?為什么能夠組織這么大的軍隊呢?就是因為在這一萬萬六千萬人中間進行了土改。”“要肯定這個偉大的勝利,有了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這個勝利。”
中國共產黨人從1927年至1949年這22年的革命戰爭中,始終抓住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這個要害。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在20多年的革命戰爭中從小到大,動員起廣大工農群眾特別是占人口多數的貧苦農民浴血奮戰,并團結了中間階層,恰恰也是由于滿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
建設一支有文化的部隊
共產黨依靠貧苦農民打仗,喚起工農者卻是先進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貧苦的工農鬧革命、建立軍隊,不過絕大多數高級干部是接受了世界上最先進思想和文化成果的知識分子。如果仔細分析新中國成立前20多年間投身革命隊伍的人們的出身素質,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理想主義驅動的知識分子,一類是為改變現實苦難境遇的翻身農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條件和文化教育相對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屬于《國際歌》所說的“饑寒交迫的奴隸”;在中國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勢中,前者是火種,后者是干柴。前者從一開始就主要是為“解放社會”而奮斗,后者則是從“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覺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中國的革命事業中。看看共產黨創建黨和軍隊的早期高級領導人,可以說絕大多數是高學歷,甚至相當多的人還是有留洋經歷的“海歸”。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南陳(獨秀)、北李(大釗)”,都是從日本歸國的留學生。延安時代形成的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核心即“五大書記”中,除毛澤東外,其余四人即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都有過留學的經歷。參加創建人民軍隊的元勛、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中,也有六人留學過國外。在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建立自己的軍隊前,從1924年至1927年共產黨人參加了黃埔軍校的創建和教學工作。在黃埔軍校前六期的1萬名畢業生中,爭取到2000人參加了共產黨和共青團,這批人大多數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恰恰是建立紅軍的骨干。
在革命戰爭中,共產黨人很注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黨和軍隊,抗戰初期僅小小的延安一地便招收了4萬名青年學生,進入抗大、陜北公學、中央黨校等學校學習,而且一個抗大還在全國各根據地辦了十幾所分校,招收各地革命青年和部隊指戰員,培養了10萬名有軍事知識、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干部。毛澤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共產黨的軍隊恰恰是重視文化的,而且重視基層教育。當年參加了紅軍、八路軍和解放軍的工農群眾,開始大都是文盲,參軍后的重要任務是掃盲,學知識,連行軍路上都要看識字板,那時的革命軍隊真的就是一個大學校。有了知識,有了文化,他們才能明白革命道理,知道自己是在為階級解放、民族解放而奮斗,因此能舍生忘死地打仗。
“翻身解放”的革命理論贏得了億萬下層群眾,使當時的弱勢群體戰勝了官僚買辦精英。新中國成立后,“保家衛國”的教育同樣影響了全國軍民,使得裝備落后的中國軍隊能在朝鮮戰場上挫敗世界上裝備最好的美軍。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又掀起了一個學習現代化、正規化和學文化的熱潮,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在20世紀50年代就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重視科學文化,重視知識分子,軍隊建設就會走向健康道路。
借古鑒今 打造未來強軍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人民軍隊在過去戰爭年代的許多拿手好戲在新條件下會失去以往的光輝,變成明日黃花。當年戰爭的許多打法,在信息化的高技術戰爭中確實已經過時。例如在敵方擁有大規模殺傷兵器的情況下,仍沿用過去集中兵力于敵多少倍的老辦法,以龐大兵團用于一狹小戰場,勢必人為刀俎之肉。再如,當年人民解放軍擅長于夜戰的優勢,可是在如今對手擁有先進的夜視器材的情況下,夜戰就不一定是自己的優勢。現在的人們講繼承,講發展變化,變中亦有不變。那就是,具體戰法應該緊緊追隨世界科技進步而不斷變化,而當年人民軍隊建軍和作戰的精髓──實事求是,一切從戰爭實際出發,有什么條件打什么仗,這一原理則是一切從事軍事工作的人始終應遵循的。如今我們立足的一切,都是歷史的延續。不了解人民解放軍的過去,很難了解它走過了什么樣的道路,也難以理解今天的成就是何等不易。當然,懂得過去起步的艱難和條件的困難,也就能看到現在中國軍隊存在的諸多需要克服的弱項, 現在的人們如果想具備深邃的目光看待我國的軍隊建設,就應該溫故知新,借古鑒今,為未來的發展定下正確的坐標。
(原載《天津日報》)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重錘之下》的人文情懷
下一篇:
我的瓦爾登湖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