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理由:本書講述的是自2000年至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35位科學家的杰出成就和精彩人生故事。他們盡管從事的專業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都取得了中國各個領域卓越的科學發明與創造。他們是國之棟梁。編者選取他們的閃光故事,從這些科學家的故事中感受他們名震世界的科學成就和人格魅力,使廣大讀者得到人生啟迪,激發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
202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勇攀巔峰──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故事》一書。
一、第一本完整講述3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故事的圖書
自2000年至今,中國共有35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本書對獲獎科學家的排序均按照獲獎年度順序依次排列,他們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創始人吳文俊,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開創者袁隆平,中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黃昆,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開拓者金怡濂,中國地球環境與地質學家劉東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王永志,中國現代氣象學的主要奠基人葉篤正,中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中國遺傳學與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閔恩澤,中國植物的“活詞典”吳征鎰,中國神經外科事業開拓者和創始人王忠誠,創造了中國稀土傳奇的化學家徐光憲,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谷超豪,航天技術與航天戰略科學家孫家棟,中國高溫合金學科奠基人師昌緒,享有“白血病的克星”盛譽的內科血液學科學家王振義,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謝家麟,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雷達工程專家、中國現代預警機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謨,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張存浩,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程開甲,領軍我國核武器、氫彈研究的核物理學家于敏,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趙忠賢,中國獲諾貝爾獎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火藥、炸藥軍民融合道路開拓者王澤山,中國生物醫學領域戰略科學家侯云德,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和跨越發展引領者劉永坦,我國著名防護工程與軍事工程科學家錢七虎,中國核潛艇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黃旭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大氣科學家曾慶存,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主要奠基人顧誦芬,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王大中。
書中從以上35位科學家的學科冠名可以看出,盡管每位科學家從事的專業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他們傾其一生創造了中國各個領域最卓越的科學發明與創造,他們獲得的成果,代表著中國科技的最高水平,他們是當之無愧登上科技巔峰的科學家。
二、通過感人的故事宣講科學家精神
當我手捧這本書時,內心既興奮又震撼。要說興奮,能把我國最頂尖的科學家故事推送給讀者,為促進全民學習科學家精神令人興奮;要說震撼,在編寫這些科學家的文章時,常常被他們的精神和不顧個人安危以及戰勝疾病的生動故事所震撼。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國家勛章獲得者孫家棟,他一生追星逐月布北斗,在83歲暮年,為了月球探測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工程,竟然9個月內7次進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他擔任北斗導航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的18年中,陳舊性腰肌勞損屢屢犯病,劇烈的疼痛常常讓他步履艱難,每當他過度勞累,大腦供血不足會讓他突然頭暈目眩。有一段時間,孫家棟的皮膚瘙癢癥令他不思飲食、夜不能寐,在醫院使用激素剛剛控制了病情,聽到衛星發射遇到問題,不顧醫生和秘書的勸說,幾次都是拔掉輸液針頭趕往機場飛向現場。
被稱為在生命禁區探索萬顱之魂的王忠誠,一生精益求精完成了逾萬臺開顱手術,這種開顱手術被百姓俗稱在人的腦殼上“開瓢”,手術的每一次出刀,都如同在纖細的鋼絲上行走。一臺“開瓢”手術少則幾小時,但經常都是十幾小時,連年站立手術臺使王忠誠下肢循環出現了問題,做完手術后,他的雙腳和小腿腫脹得像穿了雙“紫襪子”,著實讓人心疼。這時他會淡然一笑:“作為醫生,不僅要技術精湛,更要有高尚的醫德。我們做手術是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解除病人的痛苦,這樣大夫才能夠有耐心完成好手術。”王忠誠對患者的仁心,都源于他不計代價和回報的鉆研,將所得的學問回饋給病人,拯救更多患者生命。這份大愛,使他一次次登上了神經外科的新高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代楷模”劉永坦,他是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他致力于我國對海遠程預警技術研究和裝備發展,率先在國內開展新體制雷達研究,帶領團隊成功建成了我國首部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功能的對海新體制雷達,為祖國萬里海疆筑牢一道堅實的“海防長城”。40年磨一劍,2011年一把看不見的利劍出鞘,中國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了,而且比國際最先進的同類雷達規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造價更低。而劉永坦淡定地說:“這份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劉永坦與夫人馮秉瑞教授一生衣著簡單、生活儉樸,獲得800萬元平生最大一筆獎金后,一分不留全部捐獻給了學校。
三、要感動讀者先要感動自己
本書中的35位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雖然研究領域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自幼聰穎好學,家庭出身不論貧富,都從小就刻苦勤奮;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心、正義感;他們有骨氣、有志氣,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生鍥而不舍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一生只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必將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該領域的科技巔峰;他們謙虛謹慎、團結協作,桃李滿天下,為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頂尖的高科技人才隊伍。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波瀾壯闊、成就輝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懷愛國情、秉報國志,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這35位獲獎者是中國最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領域瞄準的是國際科學技術最前沿,解決的是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急需的關鍵技術,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勇闖學術禁區和實現技術跨越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僅為祖國作出的卓越貢獻和滿足了國家戰略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是對社會進步的有力推動。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構成了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內涵,既是本書力求以故事形式大力弘揚科學家的崇高精神,也是我們編撰這本書的踔厲奮發和感悟。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