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成
|
推薦理由: 本書是近40年來王蒙對于中華文化的思考,從漢字與中華文化,中華古代經典,傳統文化的危機、轉換與新生,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當代文化生活、文藝與文學,中國夢·文化夢,文化復興的歷史機遇等方面,系統講述了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討了中華文化的輝煌、影響、焦慮、危機、重生與自信。他從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現狀,這有助于領導干部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變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提升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
該書是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新時代領導干部通識教育系列叢書之一。這套系列叢書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軍事、管理、科學、藝術等各個主要學科領域,并由王蒙作總序,題為《領導干部要有通識通學通才》。
王蒙在“總序”中指出,“為了完成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使命,我們的領導干部,不但必須掌握既有的專門學科知識與技能,更要具備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的通識通學通才。”
在王蒙看來,這套叢書為領導干部“將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眼界,推動我們的思維認知、選擇決策,延伸發展我們的執政能力、教化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能力,優化領導干部素質,提高領導干部的境界和威信”。
《中華文化通識課》一書主要是近40年來王蒙關于文化問題的文章、演講、對談,進行的“理路編纂、輯錄、校正”。此次出版,王蒙“依既定計劃,根據進行干部的文化通識教育的要求”,“做了一些重要的調整和較多的充實”。
事實上,不僅領導干部,普通的讀者也能夠通過這本書,跟著王蒙這位“人民藝術家”學習中華文化。
“為什么中國人這樣愛國?”
王蒙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部長,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中華文化通識課》共分七講,分別為“美麗的漢字與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的中華古代經典”“傳統文化的危機、轉換與新生”“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當代文化生活、文藝與文學”“中國夢·文化夢”“文化復興的歷史機遇”。
譬如,在該書“美麗的漢字與中華文化”部分,王蒙對中華文化進行了精辟闡述,并通過自己的經歷,以講故事的形式給讀者講課,生動而有趣。
“中華文化是一個古老的文化,是一個覆蓋面巨大的文化,是獨樹一幟并擁有巨大影響與聲譽的東方文化。中華文化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是目前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參照系之一,是使人類文化保持多元性與豐富性,從而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元素。”王蒙說,“中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中華文化基本上是屢遭危難,從未沒頂,沒頂之災以后,也總能化險為夷、頑強生存生長,它擁有沒有脆性斷裂過的基本價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維方式,基本社會組織方式與基本審美特色。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生活路徑,提供了一種獨具特色的世界觀與哲學觀,一種人文價值與思路,一種獨特與精致的語言文字、工藝與文學藝術,一種積極、樂生、務實、注重此岸性的生活態度與生活質量,提供了一種富有參考意義的彌補與平衡現代性的某些負面弊端的思路。”
隨后,王蒙舉例說,“1993年,我在紐約的華美協進社講演,一位聽者問:‘為什么中國人這樣愛國?’我半開玩笑地回答:‘一個是中國人都愛吃中國菜,有一個中國腹。一個是中國人都迷戀唐詩宋詞,有一顆中國心。’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是心腹之戀,是文化之戀。不論吸收了舶來了多少科學技術,嶄新理論觀念,也不論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棟梁對于中華文化做了多少痛心疾首的反思、自我批斗,中華化仍然是中華文化。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消滅不了中華文化,義和團的渾渾噩噩也代表不了文化中華。”
中華文化和非中華文化有哪些不同?
王蒙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化‘行者’、‘業者’‘戀者’文化思考者”。
王蒙在該書前言中指出,“近40年來,我在從未放棄我的主業──小說寫作的同時,致力于對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荀子、《紅樓夢》、李商隱等的咀嚼領悟,致力于對于地球萬國萬民的接觸,共訪問了61個國家和港澳臺等地區更頻頻地與國內外各方面人士談論切磋起文化課題來。”
那么,在王蒙看來,中華文化和非中華文化又有哪些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是語言和文字。”王蒙在書中指出,中華文化是漢語與漢字為本位的文化。
“語言和文字表達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億萬民眾的集體思路、思維品性與思想方法。”王蒙指出,“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延續傳統最久、語音語詞語法文字最為獨特的漢語漢字更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我們的出發點。語言、文字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記憶符號和記憶方式,是人類給世界命名從而開始對世界的認識與把握的源頭,是思維與推理的工具。”
王蒙寫道:“在悠久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漢字的形體雖屢有變異,卻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與倫理價值的載體,有藝術的美感。漢字六書的既表音、表形又表意的多元綜合結構信息,培養了中華民族思想方法的整體主義,成為不受地域與方言分割而統一全國的文化手段。漢字講究筆墨幾何圖形與運勢結構形態,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歷經殷商甲骨、兩周金石、秦漢篆隸、晉唐行草的演變,已經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并被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漢字在中國文化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王蒙看來,“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意義對于當今的中華民族而言,不再僅限于一套記錄語言、交流信息的書寫符號系統,而是滲透與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認同、精神凝聚。”(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莫礪鋒?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對詩意的追求是最顯著的民族特征之一。在我國漫長的詩歌曲譜中, 《詩意人生》著重挑選了六位...
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作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安排,中國持續深化社會...
活力四射的華服快閃,精彩絕倫的華服巡游展演、異彩紛呈的華服秀典……14日至17日,由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澳門中華文化藝術...
此次活動,旨在讓楹聯詩詞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傳承中國文化,弘揚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及傳承人。
《2019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發布網絡文學成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新亮點近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編制的《2019中國網絡文學藍...
《2019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發布網絡文學成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新亮點近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編制的《2019中國網絡文學藍...
近日,從省文明辦傳來喜訊,在全省鄉村學校少年宮特色項目征集活動中,汀泗橋鎮小《戲曲進校園》案例榮獲省級一等獎(全省僅有...
《青春詩會·春天里的中國》自4月8日在電影頻道開啟直播以來,全網觀看總量破億,微博主話題閱讀量破10億次,相關微博話題閱...
中國“大一統”的理念追求,基本上是以漢語漢字的傳播使用與統一為其底色與表征的據比較保守一些的估計,漢字可能在公元前十...
《鼠來寶——國寶里的漢字》好字在著內容簡介:《鼠來寶——國寶里的漢字》選取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