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專(溫泉)
疫情是一面大鏡子,疫情中的萬事萬物是一面面小鏡子,我們可以用這些鏡子映照靈魂中的一切。
1月22日深夜,辦公室小曹電話通知:市委要求所有黨員干部,包括離退休黨員干部,一律原地過春節,不得離開屬地。
我的耳朵在聽電話,心里卻在想:我得離開,明天早晨和妻子一起出發回老家。我們雙方4位老人,已經有3位離世,現在只有80歲的岳母尚在,我們要回去陪伴老人家過一個春節。老岳母很期待,說床都為我們鋪好了,全部換上了干凈的被褥。我們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買好了一大堆送給三親六眷的禮品。
放下電話后的幾分鐘,是我快速思考的幾分鐘,我在這幾分鐘里改變了主意。我不能離開,前線的醫護人員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救死扶傷,而組織只是要求我待在家里。
當時我還不知道疫情的嚴重程度,第二天早晨醒來打開手機,就看到了武漢封城的消息。形勢急轉直下,疫情爆發,病例與日猛增。在這個春天里,我看到一輩子都沒有看到的那么多的醫護人員的眼淚。拼死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我看到他們在哭,他們在傷心地哭,無法承受重壓地哭。無論錚錚鐵漢,無論花季少女,我都看到了他們的哭泣。在這個春天里,我看到了更多的民眾為白衣天使流下的眼淚,那是感動的淚,也是傷心的淚。就在剛剛,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病逝了,人們眼里為他流淚,心里為他流血。
我慶幸,我從一開始就以醫護人員為鏡子,沒有離開。如果離開,必將成為我人生的一個污點。
工作30多年來,休了一個最長的假。先是國家將春節假期延至10天,再是湖北將假期延至20天。居家隔離的日子,我的同行都在積極地用手中的筆,書寫著抗疫中的真情實感。有朋友建議我為疫情寫點什么,可是我沒有一點寫作的欲望,因為我心中有太多的怨恨。
非典疫情結束后,我寫了一篇《遲鈍的動物》,題目源于這樣的一句話:“制造一件裘皮大衣要用20頭遲鈍的動物,而穿上這件大衣只需要一頭就夠了!”(美國動物保護協會的宣傳標語)當時,《人民日報》有一個“中國環保三十年”征文賽,我把稿件投過去,報紙發表時把題目改為《別再“遲鈍”下去》,后來這篇文章得了一等獎。《人民日報》的征文一等獎,在我的寫作生涯中當然是一個高峰,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它只是給我帶來一點點聲譽,在社會中它充其量只是一聲可忽略不計的蟲鳴。當然,還有許多比我發出更大分貝的聲響,也同樣歸于沉寂。17年過去了,新冠病毒的肆虐,歷史有驚人的相似,歷史更有驚人的悲催!
封省、封城、封縣、封鎮、封村、封小區,隔離在家的好處是可以思考。靠一部手機過日子的時光,接受了比到處跑時更多的資訊,也接受了更多智者的思考成果。在朋友圈看到的“金句雋語”里有這么一句:全民族靜下來,是一個國家深度思考的開始。全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靜下來,有人說是踩了急剎車,有人說是按了暫停鍵。即使我心中有怨恨,我也不能不思考,我的思考成果不能影響別人,起碼可以影響我自己。
我有權利抱怨,但是,我更有責任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拷問。事實上,即使我做得很好,也很難做到盡善盡美。所以,雪崩之時,沒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一直反對吃野味,對吃野味的那一類人很反感和瞧不起。那一類人是什么樣的人呢?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缺文化、少情懷、有點錢。他們愚蠢地認為原生態的東西大補,他們自欺欺人地認為野味很美味,他們恬不知恥地以吃野味來炫耀身份。但是,很不幸,我也“被吃”了野味。面對那一類人叫上餐桌的野味,口頭反對,不動筷子。那一類人就會夾進你的碗里請你吃,這時,礙于情面,出于禮貌,還是吃了。那一類人就不知道你是真的反對吃野味,也不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是反感和瞧不起的。要是見他們把野味叫上餐桌時,你斷然拒絕,你拂袖而去,這才是到位的做法,文質彬彬對他們毫無作用。對于那一類人,不應該給他們情面,不應該給他們禮貌。
我們每個人都有抱怨的權利,我們每個人同樣有反思的義務。我們存在著許多值得檢討和改進的地方。俗話說“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兩跤”,可是,我們已經在同一件事上摔了兩跤。俗話又說“事不過三”,我們要警鐘長鳴緊崩神經、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全力爭取“事不過三”。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