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龍出祠堂
給龍頭“上紅”
祈福
臨水龍抬頭
取下龍頭龍尾
入戶送吉祥
龍舟競渡
下水試槳
劃龍舟,這一傳統節目,讓人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區馬橋鎮嚴洲村至今仍保留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每年五月初一的“龍下水”儀式,雖歷經變遷,禮節與程序有所簡化,但風俗的精粹依然在村里傳承。簡單的儀式,寄予了村民們的傳統情懷,更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夢想。
5月29日,農歷五月初一。
這一天,對于嚴洲村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龍下水”祭祀儀式在5個村組同時舉行。
早上6點半,嚴洲村7組的沈家祠堂前圍滿了村民。一場“請龍”儀式正在進行。
正對著祠堂大門,一條近20米長的龍舟赫然映入眼簾。離龍頭兩三米遠的地方,依次擺放著兩個方桌。其中的一個桌子上,用來祭祀用的貢品整齊地碼放著,桌子中間,一盆香爐正冒著紫煙。
“保佑村里的男女老少健健康康,順風順水……”鞭炮聲剛落, 80多歲的村民李臘元正在在鋪有紅綢的桌子祈福。祈福后,紅綢就被掛在龍舟的船身上。
“劃龍舟都是老一輩的人傳下來的,有多少年的歷史連村里的老人都記不清了。每年村里搞下水祭祀儀式都是年長的村民來主持的。”一旁村主任沈五松說道。在村民的記憶中,每年的端午節,村里是十分熱鬧的,就連在外打工的人也一定會回來,參加龍舟賽。
這一儀式在村里已經沿襲很久,主要體現賽龍舟的村民對龍舟的尊重。龍舟便由一條木船演變為有靈氣的“龍”了。
祭祀儀式結束后,龍舟手沈道偉將其中的兩條大紅綢系在龍頭和龍尾。當地人稱之為“上紅”,寓意好彩頭,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健康幸福。
“噼噼啪啪”,鞭炮聲響起。20多個年輕力壯的村民齊喊“一、二、三,起!”幾百斤重的龍舟應聲被抬起來。龍舟將要在距離祠堂百余米外的淦河上游正式下水。
大約七八分鐘后,沈五松和村民們一口氣將龍舟抬到了河邊。
“小心,慢點慢點。”河邊,村民們一起使勁,將龍舟慢慢推下水。
“好嘍,上船吧。”沈五松指揮著幾個漿手上船試劃一圈。幾個漿手躍上船身,一起朝著上游劃去。
簡短的下水試漿后,龍舟靠岸,沈道偉和老袁將龍頭龍尾小心取下,扛在肩頭。在鞭炮和鑼鼓聲中,走街串戶送吉祥。所到之處,村民往往會設香案,放鞭炮,并給一定的實物或現金作為答謝。
大約半個小時,送祝福結束。龍頭、龍尾被重新放回龍舟,與龍身合為一體。端午節當天,龍舟將正式出征比賽。
屆時,嚴洲村鑼鼓喧天,龍舟并進。
記者手記
民俗文化需要代代相傳
時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時尚,“洋節”當道。
端午節是中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在這個充滿濃濃民俗味的節日里,老人們倍感親切熟悉的民俗內涵,在年輕一代人眼里卻是如此地陌生,漸漸被淡忘。端午,這一傳統文化的重拾和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上一代人需要用嘴巴、用文字告訴下一代人,共同完成文化的傳承。
可喜的是,在鄂南大地上,嚴洲村的村民做到了,將端午這一傳統民俗延續至今,不管男女老少,對龍舟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愫,也讓我們看到了瀕臨失落的端午文化正在這里生根、發芽!(記者 張大樂 夏正鋒 通訊員 胡保國 欄目主持人 張大樂)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老譚的種糧夢
下一篇:
梁世維 行醫路上“針”精彩
有一群人,頂風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戰一線;有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看著巨龍般的高速公路貫通山川河流時,他...
波光瀲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愛,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嘉魚縣至高鐵嶺鎮的公路上有這樣一道風景線: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霧中,5名身著橘黃色衣服的保潔員,像一個個音符在飛揚的塵...
受氣候影響,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遲開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橋鄉綠態果業桃園里,8000多畝的連片桃花、梨花盛開,蔚為...
咸安區向陽湖鎮寶塔村農科院試驗農場里,一座“鳥巢”型的大棚顯得格外顯眼。 “鳥巢”的主人名叫李輝,一個在外打工回咸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