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鐵鳴 (崇陽)
我出生于抗日勝利前一年,回想起社會主義水利建設(shè)艱苦歲月,我忘不了那激越的工地硪歌。
1969年5月,我們金城公社小港大隊60多個民工,在大隊團支書帶領(lǐng)下,上了30里外崇陽青山水庫工地。上工地前夕,大隊支書在動員大會講話說,青山水庫是造福崇陽人民水利工程,既可灌溉10多萬畝農(nóng)田,還能根治崇陽盆地的水患,解決防洪問題。大家聽了心情都很振奮。
我們金城公社民工扎在離壩址不遠巖下陳家。開頭任務(wù)是大壩清基。到工地一看,青山河水被圍堰攔住,乖乖地繞山邊引河悄悄地流。河床上砂石早運走了。巖石也鑿平了。
為了防止庫水滲漏,我們用刷帚清除河床上石縫砂粒大小石渣。一個民工,一天也只能清洗一二十平米,勞動較為輕松。不久,我們和三溪大隊接受了搭泥磚打硪的任務(wù)。當時,咸寧地區(qū)尚無水泥廠,大壩采用粘土筑中心墻。指揮部派民工用板車將黃土運來,我們用鐵鍬鋤頭加水把黃土攪和成混,再用手搭成長9寸,高、寬各3寸的泥磚,工地上一片“拍拍”的搭泥聲響。
用泥磚筑了一層中心墻,就要用石硪夯實,泥磚軟,粘性大,壓土機不能作業(yè)。打硪都是選強體壯中青年。指揮部從華陂畈、大眼泉等地運來七八個生產(chǎn)隊打場小碡磙。在石磙腰上用鐵絲縛四根手臂粗杉木,長的二米,短的半米,就成了石硪。
硪重二百斤,四人各執(zhí)兩根長杉木一端,喊號子,合力把硪掀近一米高,放手讓硪落下,鋪的泥磚就砸出一小圓坑。圓坑中間因碡磙中間的眼鼓出一個圓凸,極像一個車輪。
為了齊心合力打硪,就須唱硪歌控制勞動節(jié)奏。我們出工時都喜歡哼幾句順口溜。打硪時多是我領(lǐng)唱:“同志們,大家來,眾人齊心力量大,把個石硪高高掀,修起水庫發(fā)大財……”隊友接著唱:“修起水庫好發(fā)財,九天銀河降人寰,旱魔聞信掉頭走,河水不敢再興災(zāi)。”……大家唱著硪歌,高高掀著石硪,勞動號子此起彼伏,大壩工地成了火熱勞動戰(zhàn)場。
同年秋天,咸寧地區(qū)組織四縣民工大會戰(zhàn),工地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廣播樂曲聲聲,為了趕進度,民工日夜三班作業(yè),我們硪工班40多人,干得更歡。指揮部報道員把我們唱的硪歌編上工地戰(zhàn)報,還改寫成快板,送廣播站廣播。大家聽了自己的歌,干活格外帶勁。
從1969年夏至1971年冬,連續(xù)三年,我大多時間是水庫工地度過的,最后那年,是在青山東干渠銅鐘公社刷帚窩地段修渠道。可以說我是水庫工地老民工,青春和汗水融進了崇陽青山水庫,融進共和國水利事業(yè)宏偉大廈。
一晃50年過去了,我從青山水庫工地回來后,由會計改任隊長。當初一個20多歲小伙現(xiàn)已成了年過七旬老人。由于過去過度勞累,現(xiàn)在腰彎了,背駝了。我百感交集,可以說,我們那一代青年農(nóng)民的青春是奮斗的青春;我們?nèi)松肥菉^斗之路,讓大壩會戰(zhàn)那激越的硪歌為我們作證!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