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市直)
陽春三月,山花爛漫。自南向北,有花海的地方,就有賞花踏青、探春休閑的人潮涌動,不管是城市公園廣場,還是鄉村田野山林,溫煦陽光下拖兒帶女三五成群,帥哥靚女成群結隊,攝影拍照嗨翻了天。原本孤單靜寂的銅鐘龍泉山,恰逢野櫻怒放,色彩斑斕,漫山遍野,蜿蜒起伏,連綿不絕,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
老家佛嶺村毗鄰龍泉山,位于馬鞍山東南無名山腳下,均屬幕阜山脈,因山山相連,山沖平谷開闊地,撒落著一個個村落一戶戶農舍。我生在農家長于山村,置身于那樣的環境,過于熟悉并習慣了田園阡陌、林間小路、溪水兩岸不同季節吐艷飄香的花花草草,少時不能說熟視無睹、全然不見,但遠遠沒有如今城里人對于探春賞花的刻意追尋與激動忘情。成年后戍邊新疆,長期駐守大漠戈壁,故鄉綠水青山、紅花綠草的俏模樣只能縈繞夢中,難以親近,更不知道野櫻花為何物。
今年清明回鄉掃墓祭祖,同學相邀龍泉山看櫻花。離開家鄉近三十年,算是第一次去大嶺山上;到了野櫻谷,真正見到了櫻花樹時,才猛然醒悟過來,原來廣為傳頌的野櫻就是兒時再熟識不過的恩桃樹。老家周邊山上的野恩桃,只不過不像大嶺那樣成片成規模,零零落落地夾雜點綴于山林茅草間,也許是鳥雀吃完野櫻果實丟下的種子吧。不知父輩們為何把野櫻叫恩桃,詢問不出個緣由。顧名思義我猜測,應是野櫻曾恩澤世人,先人為了某種紀念,才喚為恩桃吧。想想也是,山村沒有通電、燃煤和燃氣前,祖祖輩輩都是用柴禾燒火做飯取暖,野櫻屬灌木難成大樹,往往和那些不值錢的雜木一樣難逃劫數,被砍伐送進了火爐灶堂;野櫻結的果子小而澀無人收購,并不像市場上的櫻桃那么光亮鮮美受青睞,倒是成了一些山林鳥雀的美味佳肴。
去年的冰雪凍雨,壓斷翻倒了不少山坡上的野櫻樹,雖然她們枝斷根露,或歪斜或斷裂或倒撲地上,但只要根未完全離開土壤,樹皮還連著,就沒有干枯死去,依然頑強地活著。告別殘冬迎來春風,經過春雨沐浴、春光
恩澤,她們又如期吐艷紛芳,繁花濃烈滿枝,完全忘卻了曾經的一切傷害,以生命強勁姿態展示著春的風韻嫵媚與生態妖嬈。隨著野櫻天堂的聲名鵲起,媒體記者又發掘披露了野櫻掩映背后的故事——93 歲高齡老兵吳炳堂曾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跡。吳老25 歲加入志愿軍入朝作戰,親歷過著名的上甘嶺戰爭,身體多處負傷,回國謝絕組織安排工作,自愿復員回大嶺務農,收藏起戰功獎章證書不吭聲,不忘初心報黨恩,像恩桃一樣扎根山野,綻放自己,增色大嶺。
編輯:che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