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恒(咸安)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文章,這消息像一聲春雷響徹天地,喚醒了許多人塵封已久的“大學夢”,點燃了無數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希望之火。對于當年渴望讀書的“老三屆”畢業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喜訊。
一晃四十年過去了,回憶起當時參加高考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年我31歲,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了。我在一所鄉里的中學里擔任教導主任,又兼畢業班的語文教師,特忙。按上面招生規定,三十歲以下的“老三屆”畢業生可參加考試,而我已經31歲了,顯然在規定的范圍之外。上面能批準我參加考試嗎?加上許多功課已丟11年之久了,短短的時間內能撿得起來嗎?由于這二種顧慮,我雖有強烈的參考欲望,卻不敢為之。
然而不少老師和朋友鼓勵我,說你已在許多刊物上發表了作品,就憑你那些作品,也許能破例讓你參加考試的。臨到報考的最后一天,終于在老師和朋友的勸導下,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最后一個報了名。名雖報了,但我仍不敢相信上級教育部門能批準我參加考試。后來,縣教育部門終于批準我參加考試,等拿到參考通知書時,我才開始復習功課,這時離考試僅僅只有一個月時間了。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我既要負責全校的教務工作,又要擔當兩個畢業班的語文教學任務,能有多少時間復習功課呢?可請假復習,工作又無人頂替,只能利用空余和晚上的時間進行復習。當時,社會上的各種復習提綱多如牛毛,我僅僅選擇了一套文科的復習資料。我將所有的考試科目從初一到高二(當時沒有初三、高三)的課本安排在三周全部復習完畢,并作好重點筆記。然后再在一周時間內總攻重點、難點。那段時間我的精神特好,白天工作,晚上常常復習到轉鐘兩三點,不知疲倦,一切按計劃進行。
那年初冬,我到馬橋中學參加了高考,自我感覺作文《學雷鋒的故事》寫得得心應手,而其它科目一般化,我已喪失了被錄取的信心,但能參加高考我已心滿意足了,祖國還把我們“老三屆”記在心中,我聊以自慰。
真沒想到,次年春,一封錄取通知書送到了我手中,我被錄取到武漢師范學院咸寧分院中文科。當時我的心情萬分激動,在我與我任教的學校的全校師生告別的時候,我熱淚盈眶,泣不成聲。
告別我鄉間的妻子,親吻我3個幼小的孩子,我背井離鄉走進大學校門。這時我才發現,我們班上的同學百分之八十是二十五到三十歲的老學生,我才聽說年紀大些的學生不管成績多好,大多安排在地方大專學校。后來我們還發現許多老師比我們的年紀還小。甚至原來是我們的學生,現在竟然當上了我們的大學老師。看到這些我們深深地感到了一種歷史的錯位感和時代的滑稽感。對于這些我們并沒有怨言,我們深深體諒祖國,感激祖國對我們這一代人的關懷,雖然年紀大了,家庭負擔很重,學習也很吃力,但我們仍十分吃苦,決心以優異成績報效祖國。
三年后,我們畢業了,奔赴各個崗位,有的進了行政機關,而大多數進了學校。我們班40來個同學,有1個成了正部級干部,有3人成了廳級干部,而大多數成了大學、高中的骨干教師。有一個還成為了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讓人感到十分遺憾的是,有一個同學畢業不到一年時間,因患不治之癥離開了人世。現在,我們這批恢復高考后的老三屆學生大多數退休了,但我們深信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希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