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見到竹子,是在故鄉的深山林場里。我和同伴們爬上高高的石頭墻,低頭往下瞧,是一條長長的溝壑,早春時節,一叢叢青綠翠碧、娟秀修美的竹子直伸云宵。頗有些“煙惹翠梢含玉露,粉開春籜聳瑯玕”的風采。
寒風依然刺骨,太陽依然躲在云層里。我感受到的只有寒冷,我還甚至能聽到從口中呵出的熱氣在空中凝結成霜的聲音。春寒料峭的時節,而細嫩的竹筍卻倔強地從凍土下鉆出來。這是生命的奇跡,它們沒有對命運屈服。我驚訝于竹筍鉆出凍土的過程,這過程需要韌性,需要不懼寒風,畢竟是在早春時節。每次登上潛山,感受到綠竹疏影在清風中搖曳生姿,葳蕤中帶有勃勃生機,微風中的竹子清秀窈窕,讓人賞心悅目。
潛山上的青青翠竹,以你嫩弱的身驅,能在這樣冷酷的環境下生存么?可一夜之間,那些在土里孕育了一年的生命再也耐不住春天的誘惑,以堅強的毅力沖破冰凍,破土而出。千竿新竹,剛柔相濟,擎天拔地,不屈不撓大膽亮出自己的風格。它未曾出土便有節,縱使凌云仍虛心??!即便絢麗成一片青翠,無限春光。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渾身勁節,凜然持君子之風。由此,我想到西漢梁孝王的宮苑——梁園,俗稱為竹園。有人說:“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確,竹是清逸高雅的標志。作為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的司馬光是“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作為詩人的劉克莊亦是“借居未定先栽竹,為愛疏聲與薄陰”(《移竹》)。而深沉愛竹的奇士更有湖州竹畫派的創始者文同,他不僅以“竹遠塢”命名自己的居室,而且在洋州(今陜西洋縣)貫篤谷廣為種竹,“朝與竹乎為游,暮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朝夕相伴。須臾不離,稱他為“竹妻筍子”大概也不為過譽吧!老家的竹園里,長滿翠竹,直徑約八厘米,高一般有十幾米,間距在二十厘米之外,出筍的時節,每天能長一尺多高,竹筍沒什么規律,東一棵西一棵,經常長出竹筍來,婆婆常常會清炒,嫩脆爽口,不失為一道美味。
遇到村子里砍竹子時,常常見篾匠先是砍好竹子,大概是分年份的。一般農戶家里的簍子,蒸籠,框子,椅子,竹床,鋤把,全都是篾匠做的。他們手很巧,還會做篩子,一根粗竹子,在他們的篾刀下,可以破到細如發絲的地步,我們總是喜歡湊熱鬧,看篾匠編各式各樣的農具,一件一件的物件,散發著濃郁的竹子的清香氣。如今,大家不屑于用竹制品,很少有人會竹編這門手藝了,實在是遺憾。
竹,非花非草非木,實為造物主一件絕活兒,晨光中的幽寂讓人沉思,月光下的靜謐讓人感懷,暴雨后的滴翠讓人清醒,本質中的清純讓人安詳,可如天然去雕飾的素裝少女婀娜婷婷,可如浩浩英雄氣的須眉男子縱橫云夢、葉拍蒼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咸寧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楠竹的高潔、虛心、剛直和有節氣,正是清廉的象征。隨處可見一幅幅“感受清風竹影,追求廉潔人生”、“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干事”等宣傳格言和漫畫不斷映入眼簾。讓高潔、虛心、剛直、有節氣的“竹廉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于竹廉文化品位中提升“清廉”境界。(彭文瑾(溫泉))
編輯:Administrator
咸寧網訊記者杜培清、通訊員張丹報道:近日,省總工會湖北職工講堂在咸寧市圖書館舉行。任蒙在當天的《散文的難度與時代的高度...
咸寧網訊通訊員周益民、周航報道:近日,由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我市作家李專散文創作研討會在武漢成功舉辦。來自湖北...
鄉友用微信給我發來一座青山、一泓清流、一葉扁舟的幾張彩色老照片,我一眼就認出那是故鄉的渡口!他賣了個關子,想邀我回去...
推開窗子,迎來一樹明艷。細長的樹枝,擎著紫紅的花束,在無邊的綠意中,恰似南國少女,含情脈脈地頻頻點頭。 這就是紫...
曾經的往事,經歷的種種,就如年代感極強的彩片、灰片、黑白片甚至間歇的斷片,沒有秩序、沒有主次,總是在不經意間冒出,在...
今年酷暑時期,我搬到老家——離通山縣城十多里遠的大畈鎮下楊村,住了近一個月。 老家的生活,未如城里豐富多彩,但亦非...
仲夏季節,我應咸寧朋友的邀請,再一次在淦河流域采風,近距離感受了淦河之大美。 我們一行數人,從淦河源頭開始,一路...
離開學校已經多年,每天敲打著鍵盤,埋頭于十個阿拉伯數字的無限種排列組合,時光在指尖悄然流逝;工作就是重復做著借:**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