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圻因湖中盛產編織蒲團的材料蒲草,以致形成集市而得名。說來蒲圻歷史悠久,緣起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置蒲圻縣。如今用更加著名的赤壁大名相稱,有助于人們對此地能有更直接、自然的了解。
秋風瑟瑟中,我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赤壁。赤壁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沿江而上,通洞庭巴蜀,經武漢東下可達吳越蘇杭。東漢時,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與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于赤璧。孫劉聯軍乘東南風大起,巧用火攻,火燒曹軍戰船。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曹軍燒得落荒而逃。有史料記載,當年赤壁下的長江水面達8里之寬闊,可想大戰場面之激烈。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水火大戰,不僅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也因此得名。
如今這里已是著名的旅游區。赤壁之戰遺址是由依傍滾滾長江的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三座山組成。赤壁山的西南臨江處,是高高的懸崖,江水從崖下洶涌而去。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志士豪杰來此憑吊,意氣風發,壯懷激烈,或引吭高歌,或詩詞丹青,給后人留下來一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小說名著《三國演義》、京劇經典《借東風》以及后來的影視、課本、圖書、評書等的廣泛流傳,更讓我們老少皆知,爛熟于心。我很喜歡馬連良飾演的諸葛亮在《借東風》里的精彩唱段,還特意在南屏山設壇祭風的拜風臺,感受了一把諸葛軍師羽扇綸巾的感覺。那戲詞撰寫得真好,好得此時不禁在我胸中回蕩:“我料定了甲子日東風必降,南屏山設壇臺足踏魁罡。從此后三分鼎宏圖展望,諸葛亮上壇臺觀瞻四方。望江北鎖戰船橫排江上,談笑間東風起,百萬雄師,煙火飛騰,紅透長江!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赤壁火為江水生色增光。”
在直如斧削的赤壁山崖壁上,兩個火紅的“赤壁”大字奪人眼目。傳說赤壁大戰勝利后,周瑜站在這里豪興大發,當場寫下這兩個楷書大字,令人刻石紀念。這面石壁上還有多處赤壁大字崖刻,大部分都風化不清或掩藏在草木中了。其實眼前這兩個字并非周都督所書,據考證是后來朝代的人所寫。
如果說當年諸葛亮、周瑜等歷史豪杰表現了不畏強敵,敢于攻堅破難的英雄氣概,那么今天的赤壁人更是勇超前賢。千古赤壁,再借東風。這東風,是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東風,是共同富裕、實現小康的東風。赤壁,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祖祖輩輩勞作生息在長江兩岸的人民,迎來了夢寐以求的大喜事。
就在一個月前,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開工建設。我們在這里看到,不遠處江堤邊紅旗招展,正在打樁。四年后,赤壁人民期盼多年的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將把對岸的洪湖市與赤壁市連接起來。
千百年來,一江之隔的赤壁人民與洪湖人民燈火相望,卻苦于天險阻礙。祖祖輩輩靠擺渡往來,多少人葬身魚腹。直到目前,運輸車輛、客車自行車,還要上船過江,真是苦不堪言。建造一座長江大橋,是歷代赤壁人的夢。今天,他們的夢終于要變成現實了。
據介紹,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年—2020年)》的重點項目,是湖北省“六縱五橫一環”公路運輸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橋建成后,將跨越長江天險,連通鄂南、湘北、贛西和江漢平原,乃至西蜀腹地,有力推動赤壁市乃至長江兩岸的工農業發展。因此,得到了受理項目申請的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持。2013年8月由省政府呈報國家發改委申請核準立項,幾個月后國家發改委就正式將其列入首批鼓勵社會投資項目。
夢想實現誰不激動!當地同志說:幾年后你們再來看,橋上車來車往,橋下舟楫競發。那時的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才是長江上真正的通衢大道,洪湖與赤壁,從此一馬平川!我們感謝國家對革命老區及欠發達地區的關心!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借用當年毛主席稱頌武漢長江大橋的詞篇,來描繪四年后的楚天赤壁,我看再也恰當不過了。
站在滾滾東去的大江邊,我們不由得感慨萬千。眼前的長江經過歲月變遷,寬度已收窄到了大約兩里。但我們依然可以遙想當年江浪直撲斷崖,聲如巨雷,卷起千堆雪的壯觀場面。
往事已矣。喜看今日赤壁再借東風,必將夢圓……(康勝利(北京))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