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山是人名,也是自然灣名,是一個叫周步山的老先人在百年前開疆辟土而成的。
周步山在通山大畈鎮(zhèn)祝家樓村里面的大山上,離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從富水河邊開始一路上坡,山路是清一色的“村村通”水泥路,很窄很陡,急彎多。接我們去的村長阮開業(yè)大概是跑得多了,小面的開得很熟練,在急轉彎處也不減速,嚇得我們出了一身的汗。
去周步山正是犁耙水響農人插中谷的時節(jié),到達山上是九點鐘,陽光明媚。
周步山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很靜。
車停在一棟老屋前,有大幾十戶人家的村落竟然看不見人影,也沒有狗吠,更不見雞啊鴨的,只有紅磚或青石砌成的房子一棟接一棟挨得緊緊的靜靜地立在那兒,都好好的,沒有破敗的樣子,只是大門緊閉。門前和巷子都用石板鋪就,像是被人掃過,光潔如鏡。村四周有很多樹,一種叫喜樹的特別突出,筆直的高高的枝繁葉茂,無風,枝不搖,葉不擺,默默的站在房前屋后。如果不是有幾只不知名的鳥兒在樹上鳴叫,周步山在大山上真像一幅油畫。
許是聽見車聲,一個中年農人從老屋出來,他是吳禮執(zhí)的嫡孫吳世佑。吳禮執(zhí)是通山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縣委副書記,與縣委書記、紅三師政委葉金波一起鬧革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葉金波和吳禮執(zhí)等常在周步山堅持斗爭。據說,彭德懷、何長工、李燦等還從大畈上周步山與葉金波他們會過面,指導通山革命。
周步山在那時是十分熱鬧的。
周步山不僅是吳禮執(zhí)的家鄉(xiāng),也是國民黨地方頭目吳百達的老巢,壓迫與反抗,刀光與槍聲不曾停息;加上后來日寇的戰(zhàn)領和飛機的轟炸,周步山一度在硝煙和火海中掙扎。
我們坐在吳禮執(zhí)曾經生活的老屋里乘涼。老屋二進三重,有百年歷史。片刻,在外除草的老婦人回來了,她坐在大門石階上和我們說話。老太太嫁到周步山六十年了,現(xiàn)在只有她和老伴住在山上,伢崽都在城里生活。又說整個周步山的年輕人都下山了,好多人都去縣城生活,山上沒有幾多人住了。
原來如此,難怪周步山這般安靜。
老太太健談,許是在這大山上很少見到人的緣故。中午時分,我們準備下山,老太太要留我們,說是臘肉臘魚有,一會就做得好。看得出老太太是真心的,或許是想留我們多說些話兒。
我們去拜謁了吳禮執(zhí)夫妻的墳墓,那墓碑和平常百姓一樣,并沒有高大的碑和注名革命烈士,原來,吳禮執(zhí)和葉金波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追認為烈士的。
回到縣城,人聲鼎沸,又是滾滾紅塵。于是,我越發(fā)喜歡周步山的靜。 (阿木 (通山))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