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站,陜西省橫山縣總人口36萬,再加上我早年曾到陜北延安、綏德、米脂考察刻下的印象——草木稀疏、塵土飛揚,我認為,橫山肯定是由三個典型的符號構成的:味膻、色黃、膚黑。因為李自成的緣故,在橫山來通山闖王陵謁陵之后,就有了通山到橫山的文化回訪活動,我取名為“連橫之旅”。于是,我初識橫山。
“生死之交”
我認為,陜北較之鄂南,就是黃(色)山較之青山,小米較之大米,似乎不具備可比性。在飛機上,與我比鄰而座的恰是一位綏德姑娘。聊到興起時我大膽而又謹慎地問:“聽說,陜北人一生只洗兩次澡,一是出生時,一是死去時,這不會是真的吧?”她淺淺一笑:“你毀人呢?現在農村都是用自來水?!蔽腋F追不舍:“水從哪來?”“你沒文化了吧,打深井啊!你湖北的想在我們陜北討個婆姨,還未必進得了門呢?!”這姑娘是個辣妹。
因為闖王,橫山、通山而結緣,我不但進得了門,而且享受了他鄉遇故交般的熱烙。那天,正飄著小雪,我們踏訪了李自成年幼時活動過的“坐朝峁”(伙伴嘻戲處)、“羊圈”(牧羊處)、“老墳塌”(闖王葬祖、父處)等,包著白頭巾的老鄉講起闖王的故事,煞是神采飛揚,還慷慨地送了一把古老的鐮刀,說李闖王當年割草的鐮刀就是這樣的。
從鐮刀到馬蹬(通山收藏的鎦金馬蹬),講述的是李自成從一個苦不堪言的牧羊人到馬上得天下的英雄軌跡。橫山的朋友來到我面前敬酒時說:“橫山、通山,我們就是生死之交了?!?“好!為我們的生死之交干杯!”滿桌的人都為這“生死之交”叫絕。
“替皇上辦好差”
橫山縣的通山之行之后,有點奮起直追的沖動。他們開始籌備恢復成立“李自成研究會”、“闖王鄉或自成鄉”等。李自成故居就在石窯溝辦事處。通山之行后,只幾個月的功夫,辦事處就募得資金200多萬元,修了一個闖王廣場。辦事處陳書記說:“今后,這十四里的李自成故里景區不讓一輛汽車通行,要還原歷史舊貌?!蔽也唤Q贊他是個文物專家,句句話說得在行。他一笑:“我這是在替皇上辦差!”雖然是一句笑言,但其修建李自成故里的崇敬之情、宏大之志、敬業之心,確實道出了他對文化的景仰,這恰恰是如今較為稀缺的社會情結。丟棄文化就是數典忘祖,戲弄文化就是踐踏精華。
“地上貧窮,地下豐饒”
橫山就是一個黃土高原的山區。綠色在這里十分吝嗇,而黃色卻異常地鋪張。山坡上的草,零散矮小而有氣無力;公路旁的樹,桿瘦葉稀而無精打采。水,更是難尋難覓。橫山的劉縣長說,橫山是地上貧窮,地下豐饒。煤、氣、油三大件將橫山養得肥肥的,產的綠豆全部出口日本,羊肉全是免檢的;還有自古以來出了八個皇帝、境內有800多公里的明長城、700多公里的秦直道……縣政協王主席說:“我們橫山地下資源盡管豐富,但畢竟是有限的,終究有枯竭的那一天;但是,我們的文化資源生命力是不朽的,開采得越深越透,就是傳之永久的世界性貢獻。而地下資源的過度開采,也許有一天會證明我們是錯的。”盡管那天風大,而且陜北的風沒有一絲兒溫柔,我們仍然專程瞻仰了李自成住過的窯洞,還特意地從窯洞里取了一塊土帶回來,這是“圣土”?。?/p>
永昌元年八月,就是在李自成西安建大順國不久,橫山一個寺廟里的一群僧人為李自成塑了一尊戴皇冠穿龍袍的銅像,供奉在神龕上。雖然,不到十個月的永昌二年五月,李自成就殉難于通山,但這尊銅像一直端座在鄉間寺廟的殿堂之上。我想起了一句古詩:“能蘇民病便成仙”——這就是文化!
北師大教授、著名史學家范承仁先生為橫山李自成窯洞題詩:“巍巍煌煌,兩縣之光!”這就是一個學者對文化的期許。
(楊華美)(作者單位:通山縣文體新局)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