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暴鄂南人已遠,塵封黨史舊曾諳。
百年記憶焉能忘,先烈巍巍似大山。
二、
紅船破浪濤頭立,革命推波遍舉帆。
尤幸北伐汀泗戰,鐵軍賀勝報捷還。
三、
一九二七局勢變,誰憐中共度時艱。
血腥四月屠刀宰,七月犧牲又漫延。
四、
煙雨茫蒼看漢口,中常會議挽狂瀾。
南昌起義槍聲響,反抗強敵戰況酣。
五、
八七會議尋新路,糾右及時度險關。
毛氏闡明高論判,誰能執政靠槍桿。
六、
度勢審時求逆轉,秋收暴動定針盤。
先行發難挑何處,眾目睽睽指鄂南。
七、
點盤南鄂三優勢,政治為先少比攀。
地域無疑得便利,平民基礎亦牢堅。
八、
策劃密謀憑特委,德峰把握指揮權。
上級部署堪周密,火候一來把令頒。
九、
首當其沖南三縣,烽火燎原遍點燃。
泥腿崇陽圖起義,鬧漕鐘九有人傳。
十、
農民自衛軍初立,隊長重開敢領先。
走火擦槍遭遇戰,城隍廟里把敵殲。
十一、
籌謀暴動圖發展,幸有省城特派員。
團隊改編添干勁,眾推代表羅榮桓。
十二、
八月中旬洪下走,奪糧繳械又劫船。
敵人圍剿反撲猛,鄰縣轉移兩抱團。
十三、
通城暴動貴神速,宜早不宜步履跚。
天降重托人有盼,未來元帥敢承擔。
十四、
外合內應舒而爽,智破城門速斬關。
可嘆頑敵刀下鬼,孰知禍降太突然。
十五、
八月二十堪入史,成功暴動現青天。
勞農政府招牌掛,鼓樂齊鳴奏凱旋。
十六、
甘心滅亡何曾有,驟現還鄉報復團。
自衛崇通辭雋水,疾行直奔井岡山。
十七、
此起彼伏不可擋,如荼如火是通山。
四鄉集鎮均攻破,革命農軍擒縣官。
十八、
展示大功八月底,昔時圣廟換新顏。
工農政府委員會,高掛紅旗赤縣天。
十九、
新官上任辦實事,夏葉同心未空閑。
舉措十條尤可贊,萬人公審一方安。
二十、
艱苦守成一月半,潺潺富水卷波瀾。
史家欲問發源地,紅色政權指鄂南。
廿一、
提前秋暴槍聲響,省委籌謀若等閑。
再厲再接強陣地,鄂南續譜創新篇。
廿二、
書記亦農親部署,風風火火赴前沿。
蓮花塘里群英會,發難中心蒲與咸。
廿三、
暴動時間九月九,劫車中伙好開端。
吹灰之力贏實戰,足智多謀勁倍添。
廿四、
風云突變在新店,自衛軍中有內奸。
特委機關遭重創,指揮失效敗局連。
廿五、
葫蘆按住瓢還起,所幸咸寧戰正酣。
攻克馬橋汀泗鎮,通山鄰縣且馳援。
廿六、
米埠同時興暴動,嘉魚農友告捷還。
配合兄弟攻咸戰,實力雖微亦闖關。
廿七、
乘勝追擊頻受阻,咸寧城外破城難。
久攻不下暫停鍵,實力求存基本盤。
廿八、
留得人在青山在,火勢他年定漫延。
碰硬攻城不可取,村圍城市待薪傳。
廿九、
當年秋暴何其顯,革命低潮勇向前。
行走艱辛求索路,旺時劃破鄂南天。
三十、
一乃先行興赤縣,政權建立靠揭竿。
搖籃襁褓皆紅色,預兆江山續永年。
卅一、
二乃武裝培骨干,年輕敢闖舉旗帆。
黃麻隨后獲全勝,勿忘吳劉起鄂南。
卅二、
三乃潤之添鐵桿,秋收湘贛醉紅嵐。
崇通兩縣農軍并,登上井岡更撒歡。
卅三、
四乃覓方供借鑒,政權鞏固眾人肩。
上山實踐能先試,機動游擊理論鮮。
卅四、
五乃劈開根據地,兩湖示范大無邊。
秋白肯定彌足貴,基礎夯實共品甜。
卅五、
學史崇德添自信,回眸秋暴敬前賢。
頁黃讀罷頭飛雪,明理力行且占先。
卅六、
基因紅色何其幸,力量源泉潤鄂南。
苦難輝煌君且記,初心不負勇登攀。
編輯:yangw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