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彭禹希
|
百萬年前的咸寧是什么樣子的?
崇山密林、熊貓出沒……這些景象,在更新世(距今25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的鄂東南幕阜山區是常態。
7月16日,記者走進咸寧市博物館,這里擺放著眾多咸寧出土的寶物。更新世大熊貓頭骨化石展臺前,眾多文物愛好者正拿著手機拍照。解說員在旁邊講述著關于更新世大熊貓頭骨化石的故事。
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屬于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物種相似。
更新世的生物群許多“屬”一級的生物,甚至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昆蟲、軟體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經在此時出現。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顯著特征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當時氣候周期轉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動物遷徙或滅絕。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258萬年前,當時的鄂東南幕阜山區是巴氏大熊貓快樂的家園,漫山遍野的竹林,張口就能吃到新鮮的竹子。當然,偶爾撞見小動物,諸如蛇、兔子一類的,大熊貓也會笑納,追上去一巴掌拍死,打一頓牙祭。
吃喝無憂,日子好不安逸,巴氏大熊貓營養充足,體型逐漸增大,四肢有力腳爪尖利。與現代熊貓憨厚的性格不同的是,更新世時期的大熊貓勇猛無比,不惹事也不怕事。一旦與食肉動物狹路相逢,雙方都不妥協時,往往會兇相畢露,以死相拼。在生物圈競爭中它并非弱者。
環境好天敵少,優哉游哉的巴氏大熊貓,繁育能力大幅提升,數量急速膨脹。為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大熊貓走出世代居住的地方,由偏處一隅,轉而向四面八方拓展,尋求新的地盤。
大約十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光顧地球,周期長達十萬年之久。 其間,氣溫幾起幾落,動物們備受折磨,大多數就此滅絕。待到兩萬年前,處于冰河時期的地球氣溫驟降,海平面陡降一百多米,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雪覆蓋。
沒有食物、滴水成冰,巴氏大熊貓饑寒交迫,面臨絕境,最后退縮至四川、陜西、甘肅等地區。冰川時代的“遺老”,才得以存活下來。
市博物館展廳里擺放的這塊大熊貓頭骨化石是1987年,在咸安區古田鄉新鋪村出土。它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大熊貓頭骨化石之一,屬更新世中晚期大熊貓巴氏亞種。
更新世大熊貓頭骨化石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質地屬骨角牙,門齒長1.9,寬0.6;臼齒長1.9,寬1.1,通長27厘米,重3130克。
大熊貓頭骨化石頭骨圓隆,顱骨骨縫愈合緊密,形成一個牢固的整體,骨板粗厚沉重。頂骨寬闊,左右頂骨各呈縱向長方形,其后緣與枕骨呈直角相銜接,上枕骨與頂骨、顳骨銜接處,形成高聳的項嵴。額面光滑隆凸,額骨顴突后方最狹窄,額部側壁向內緊縮,顴弓強大且寬闊。咀嚼肌附著面大,相應的突、嵴明顯發達。從牙齒磨損程度來看,這個頭骨為一只成年的大熊貓。
這一塊化石的發現為考古學家們探討更新世大熊貓的分類鑒定、種內變異和演化提供了新證據。這一重要發現說明在更新世中晚期,鄂東南幕阜山區自然環境非常適宜大熊貓、劍齒象等動物群生活。這一發現,為考古專家們復原遠古時期的生態環境和大熊貓的種屬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上海交大師生參觀董繼寧美術館
下一篇:
通山縣圖書館閱讀活動惠民眾
炊煮用具青銅釜、青瓷器、五銖銅錢、陶器……記者20日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湖南省資興市唐洞街道發現的兩座東漢至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今日發布垣曲北白鵝墓地重大考古發現,經過近9個月的緊張發掘,考古工作者在該墓地發掘出一處周朝王卿高級貴...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金銀盛世里,多少繁華夢。隔著玻璃柜,看著梳子上精巧的花紋雕飾,你很難斷定它是一件單純的...
光明日報記者王瑟春節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哈拉和卓卷》,正式公布對哈拉和卓墓地考...
不久前,一件與《憤怒的小鳥》中的豬“撞臉”的泥塑陶豬,從正在發掘中的四川廣漢聯合遺址“出圈”成為焦點新聞。而在現場考...
賈湖骨笛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西周四虎镈鄒雅婷攝商代婦好墓鸮紋特磬鄒雅婷攝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范立攝提起中國古代音樂,...
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14日,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
出土銘文器物還原“曾世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王晶通訊員曾攀黃敏在鮮有史料記載的情況下,一部“曾世家”何以被還原?專家...
9月16日,我省“考古出土曾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結項驗收會”在京山召開,經專家組實地考察、評審,該項目通過驗收。項目負...
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現——1200多年前唐代將士如何戍邊光明日報記者王瑟光明日報通訊員王一坤“春景漸芳,暄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