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11月17日,由通山縣地方文化研究會主導編撰的《通山掌故》一書在縣政府舉行研討會,省市縣相關專家學者及該書的搜集創作者們參會。
通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通山掌故》是該縣建國以來第一部綜合性地方掌故書籍,輯錄文章240篇,約38萬字。全書由“歷史印記”“市井鄉里”“文物勝跡”“名人軼事”“民間傳奇”“民俗風情”“美食特產”7輯構成。該書列入荊楚文化大系叢書民俗編,由長江出版社出版。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黃超芬認為,《通山掌故》是荊楚文化大系中最具特色的一本書,為今后編撰同類書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通山掌故》涵蓋面廣,涉及政治、經濟、地情、民俗、風物、事件、人物等方面;可讀性強,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語言通俗易懂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嘉魚縣高鐵嶺鎮清風廉韻沁人心
下一篇:
六位作家同時加入中國作協 讓咸寧文學熱起來
湖北科技學院社科研究課題組核心提要:近些年來,咸寧地方史研究雖然取得了較豐碩成果,但多停留在茶文化、溫泉文化、桂花文...
嘉魚縣文聯、市戲劇舞蹈家協會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嘉魚縣文聯、市戲劇舞蹈家協會在會上作交流發言。
咸寧網訊全媒體特約記者徐大發、通訊員阮長興報道:日前,通山縣本土作家吳世湖的民間故事集《風物擷英》在縣人民廣場舉行,...
原通山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76歲的楊華美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著名音樂家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程云就曾在報紙以《通山采茶戲是...
孔帆升(通山)橋生動了山川河流與城鄉,卻生來就受千人踏萬人踩。古橋終不復現,馬槽橋三字卻得以延承。似專為馬兒飲水所用,...
采風結束后,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深感基層鄉村振興變化大、產業旺,大家將根據這次采風確定創作主題,創作文學作品,挖掘本土...
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提高服務水平,積極宣傳推介咸寧地方文化、特色優勢、廣闊前景,切實提高咸寧知名度、美譽度。
征文用報告文學、通訊、紀實文學等形式熱情謳歌建黨100年以來通山縣黨組織建設的光輝歷程和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通訊員李蒲松報道:近日,我市書法家覃修毅登上《青少年書法報》封面人物,該報頭版人物專題專版對覃修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