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
作為一種地方戲曲,打鑼腔在通城可謂家喻戶曉,稍年長者都會哼唱幾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深受民間廣大群眾的喜愛。婉轉的唱腔、儒雅的念白、細膩的表演……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喜歡上了這一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A 感受戲曲精彩
看,演員登臺擺起架勢,一鼓,一鑼,一梆子,自敲自唱,正是“不托管弦,人聲幫腔”的老式演唱。聽,唱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一折戲:清瘦的“梁山伯”的嗓子尤其清亮,跌宕起伏,游刃有余。
現場聽眾體會到無伴奏的妙處,干干凈凈,只有發自人內心的情感的聲音。情到深處之時,臺下觀眾齊和,聲音氣勢如虹,回蕩在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這是透著鮮活的通城民間氣息的地方戲——打鑼腔。清瘦的“梁山伯”,正是通城打鑼腔第六代傳承人張李吳。
為搭建非遺傳承人、研究人員與市民之間的橋梁,在學生當中播撒非遺的種子,19日下午,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邀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李吳,為小記者們講述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城打鑼腔》的歷史由來和藝術風格,讓小記者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來到主活動區——習曲傳韻展廳,小記者們坐定,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城打鑼腔》省級傳承人張李吳帶來《非遺課堂》,課堂與大家分享了《通城打鑼腔》的來龍去脈、特色特點;《通城打鑼腔》與湖南花鼓戲的區別、與楚劇黃梅戲的淵源;《通城打鑼腔》的現狀與傳承。
課程內容生動翔實,講課方式活潑有趣,張李吳在講到通城打鑼腔特點時,播放個人的演出視頻,從唱詞、表演形式進行分析講解,一目了然,對于很多第一次接觸通城打鑼腔的小記者來說毫無距離感,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記者采訪了解到,暑假期間,我市各縣市區也正積極組織大、中、小學生,走進戲劇演出(研習)場所,在專業戲曲演員的指導下學唱非遺傳統劇種“打鑼腔”,傳承傳統文化,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B 歷史源遠流長
打鑼腔在通城可謂家喻戶曉,稍年長者都會哼唱幾句。因為在那些娛樂休閑活動十分貧瘠的年代,它曾伴隨許多人度過了一段段美好的時光。聽者追捧,唱者自然興奮,打鑼腔就在聽者與唱者的一唱一和之中孕育著一代又一代傳承人。
通城打鑼腔源于清同治年間,由本地戲曲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聲腔有“圻水”“倒扳漿”“打鑼”“四平”四大主調,主要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清光緒年間,縣內有黎皇恩(麥市人)、汪月丹(塘湖人)、黎金才(麥市人)、朝腳(黃袍人)等常常在縣內演出。
說起通城打鑼腔的“鼻祖”,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王耍兒的人。據介紹,打鑼腔流入通城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或更早時期。當時,每遇洪水之年,天(門)、沔(陽)人逃水荒沿雋水而上,賣兒賣女的,雜耍的,唱曲乞討的,玩蛇耍猴的,經常可見,其中也不乏天沔花鼓藝人。
據傳,通城打鑼腔便是王耍兒逃荒到此地而傳。當時,聽了王耍兒唱戲,許多人便喜歡上了這種戲曲,王瑞成、陳官寶等人便請王耍兒教戲辦科。他們在學唱之時,融入本地民間戲曲元素。從此,融入濃郁本地特色的打鑼腔在通城地區迅速蔓延,且與通城毗鄰的崇陽、湖南臨湘、岳陽、平江邊境等地也開始盛行。
2013年,“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C 傳承非遺種子
今年59歲的張李吳出生于雋水鎮一個梨園世家,小學二年級就開始跟著父母學唱花鼓戲。后來,他的父母組織了一支鄉劇團,他有機會就跟著他們下鄉。
16歲時,在通城全縣文藝調演中,張李吳榮獲二等獎。正是這次展露的出眾才華,讓他被縣文化館創辦的業余花鼓戲劇團選中,師從左滿報、吳松林等有名的老藝人。
經過6年的勤奮學習,1985年,張李吳正式轉入通城縣專業花鼓戲劇團,隨后很快主演了《香魂恨》《黃金案》《平貴回窯》等多部戲曲。
進入九十年代中后期,現代文化日益繁榮,張李吳的花鼓戲劇團每況愈下,“打鑼腔”這一地方小戲種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執著的張李吳從沒想過放棄。從藝30多年來,他下鄉演出萬余場,培養出50多位演職員。
在張李吳看來,通城打鑼腔相對而言與楚劇和黃梅戲比湖南花鼓戲要更親近,可以說是與楚劇黃梅戲同祖同宗。同樣是通過演唱對比的方法,讓新一代聽眾們聆聽感受。雖然大家不會唱,但全程專心致志。
小記者鎮少川在互動中,還與張李吳先生學習新編劇目片段。“這些劇目與流行歌曲完全不同,但跟上節奏之后,表演動作都能學會,還蠻有意思的。”他表示這也是第一次了解通城打鑼腔,讓自己長見識了。
“希望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薪火相傳,接力讓‘打鑼腔’這一藝術珍寶在民間綻放更艷。”市群藝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打鑼腔與古代荊楚人民為統一勞動節奏的歌詠形式不無相通之處,其發展不僅對研究荊楚文化與民間故俗對戲劇音樂的影響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我國八個省數十個劇種初期的表現形式其傳承意義和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萬里茶道萬里行 咸寧文旅產品亮相武夷山
下一篇:
咸安區少兒暑期文化活動豐富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文謹、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7日上午,市委黨校舉行2019年下半年主體班開學典禮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劉源望(武漢)有一種傳承總是托舉著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經意時,落下還有一種傳承總是以一種集體謝幕的方式先把紛...
出隊旗、敬隊禮,齊唱隊歌,為烈士獻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為烈士獻詞……莊嚴肅穆,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少先隊員對何功偉...
21日,政協第二聯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皮定宇委員對咸寧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為參加全市組織人事履職能力提升專...
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首屆“非遺購物節”述評(上)光明日報記者張玉玲“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遺購物節”...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教室,伴隨著優美的藏戲唱腔,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演員達娃曲珍正向孩子們講解藏戲...
清明節來臨之際,赤壁市實驗小學在羊樓洞142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學黨史、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革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