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化 >> 熱點資訊 >> 正文

豐收節為啥選在秋色平分時?丨歷史喵話“秋分”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 時間:2020-09-22 16:18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報道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今天,我們迎來秋分。何謂“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分,處于整個秋季的正中間,又是晝夜等長的一天。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平分了晝夜、寒暑與秋天,自然也平分了這無邊秋色。

平分秋色,指雙方不分高下、旗鼓相當。那么問題來了,一年中秋分與春分相對應,怎么人們只說“平分秋色”,卻不說“平分春色”呢?

秋分時節,桂子飄香遠

其實,詩詞中也有“平分春色”的說法。如宋代詞人趙長卿說“是平分春色,夢草池塘,暖風簾幕”,明代詩人王縝說“占斷名園成獨步,平分春色正當時”。清代詞人顧貞觀在描寫春分的詩詞中,也有“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之句。

只不過,“平分秋色”更為著名,流傳更廣。戰國時,楚國宋玉在《楚辭·九辯》中說“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平分四季便與秋有了聯系。后來,唐代詩人韓愈說“窮秋感平分,新月憐半破”,宋代詩人李樸說“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平分秋色的說法便一直沿用下來。

描寫秋分的詩詞中,還有兩句格外有名,一句是北宋詞人謝逸的“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另一句是清代詞人顧太清的“吹來何處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兩句詩都提到了秋分時盛開的花——桂花。

秋分時節,風清露冷,桂花開得金燦燦、香噴噴。朱淑真夸道“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李清照贊曰“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秋分,古時的“祭月節”

“天光如水,月光如鏡,一片清輝皎潔……”秋分之夜,月色澄明,格外動人,這一天的習俗也與月有關。

古人云:“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因春分與秋分為一年中陽氣與陰氣逐漸旺盛之時,于是古人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習俗。

《禮記》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作為古代祭祀儀典,祭日與祭月在歷代都很受重視。如今,故宮東側的日壇與西側的月壇,就分別是明清兩代祭祀日月的場所。在古代,民間也廣有拜月之俗,我國許多地方遺留的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就是最好的見證。

雖說秋分是最初的“祭月節”,但并非每年的秋分都有圓月,因此,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漸漸被人們調整到了中秋佳節。

別光顧著豎蛋,快來吃秋菜、吃肥蟹、吃湯圓

秋分時晝夜均分,陰陽協調,人們認為這一天最為“平衡”,于是留下比賽“豎蛋”的習俗——將光滑的雞蛋輕輕豎于桌上,能成功豎起者為勝。

平衡,對古人而言,意味著天地交泰,象征身體健康、生活和諧。在我國嶺南地區,秋分時吃“秋菜”的習俗就與祈求健康有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又名“秋碧蒿”。每逢秋分,人們將采來的“秋菜”與魚片“滾湯”,做成“秋湯”,寓意家宅安寧、家人安康——“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除了“秋菜”,秋分時的美食還有許多——在南京,桂花盛開時烹制的鹽水鴨色味最佳,被稱為“桂花鴨”,是秋分最流行的一道菜品;“秋風起,蟹腳癢”,金秋時節,蟹肥菊黃,品嘗黃多油滿的肥蟹更是一大樂事。

民以食為天,而飲食又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人們于正月十五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可你知道為何秋分時人們也要吃湯圓嗎?原來,此時人們煮湯圓不僅自己吃,還要插在細竹簽上,放在田間地頭給麻雀吃,寓意“粘雀子嘴”——麻雀的嘴被湯圓粘住,還會再來破壞莊稼嗎?

平分秋色:一半憂傷、一半喜悅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云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秋分時節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此時雷聲漸漸消失,小蟲藏入洞中蟄伏,河湖中的水也在變少,有的地方已經干涸。這一切都在訴說,歲月的腳步已走過初秋、走向深秋,繼續向著嚴冬走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秋日天氣轉涼,陽氣消減,人們看到萬木蕭條、落葉飄零,難免觸景傷情,感嘆物換星移、韶光易逝,產生傷秋、悲秋之情,就像人們說的那樣——“愁”為心上“秋”。

于是,詩詞里的秋天,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沉郁,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傷,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哀愁,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孤獨,亦有“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涼肅殺……

但同時,秋季天高氣爽,涼風習習,秋云飄逸,秋水如鏡,楓葉似火,稻谷金黃……色彩斑斕的秋景,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于是,詩詞里的秋天,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豁達,有“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酣暢,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的開闊,有“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爽朗,更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豪邁……

而站在秋季中點的秋分,將這幅秋日的絢麗畫卷分為兩半:一半是憂愁與傷感,一半是喜悅與從容。其中蘊含的大美,等待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會。

“秋牛圖”里,有最美好的祝福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是充滿詩意的時節,也是收獲累累果實的時節。

“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當前正是秋糧收獲的季節,祖國大地到處是豐收景象。人們忙著搶收、搶曬秋糧,無論是在田野還是在庭院,到處一片金黃。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此時又是華北等地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在南方,人們則忙著播種水稻。

秋分,吹響了今年豐收的號角,也播種著來年豐收的希望。在這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之際,用一句俗語形容農人的忙碌最為貼切——“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

人們在忙碌之余,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秋分習俗,如“送秋牛圖”。在古代,人們在秋分這天,會在紅紙或黃紙上印出全年的農歷節氣,以及農夫耕田的圖案,這便是“秋牛圖”。

此圖由能言善唱的人挨家挨戶送至各家,送圖之人會說一些鼓勵秋耕和不違農時的吉祥話,言詞雖脫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這“說秋”之人便被稱為“秋官”。

在古代,牛是從事農耕活動的主要“勞動力”,“送秋牛圖”表達了人們祈求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豐收節,一起慶豐收嘍

秋分,我國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古人就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老的秋分,如今被我們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節日的設立,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提升了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節日,是社會記憶的載體。順應天時、朝耕暮耘、時和歲豐……我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豐收節的設立,能喚起人們逐漸淡化的農耕記憶,匯聚起人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依托,從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慶祝豐收,也須不忘勤儉節約的好傳統。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豐收絕不是浪費的理由。一粒糧從種到收,背后是農人付出的無數心血。敬天惜糧,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豐年不忘饑苦,富歲當思節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只有保持勤儉,才能昌盛興旺。

在今年的豐收節,提倡節約糧食有著特殊的意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東北地區夏伏旱、連續臺風侵襲,廣大農民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正因如此,我們更要珍惜糧食,確保顆粒歸倉,不讓每一滴辛勤的汗水白流。

秋,禾谷熟也。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讓我們一起慶祝豐收、致敬勤勞,珍惜每一粒吸收天地日月精華、飽含農民辛勤汗水的糧食!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乾隆真跡、李容瑾珍品 古董珍玩、傳世畫作集中亮相上海
下一篇: 今日秋分 | 風清露冷秋期半,禮贊豐收、致敬農民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