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姑山,坐落在咸寧市通城縣大坪鄉,原名龍窖山,屬幕阜山余脈,主峰海拔1261.6米。山勢峰巒疊嶂、峒深澗幽,有“三關九鎖之險,七十二峰之秀”的美譽,風景十分秀麗旖旎。
傳“藥圣”李時珍曾到此采藥,稱其為“江南天然藥庫“及李氏三姊妹在此采藥成仙,才改名為藥姑山。以前,藥姑山之所以叫龍窖山,是因為傳說山上有龍,瑤民很崇敬龍,而瑤民又家家有窖,所以才叫龍窖山。千百年以來,居住在藥姑山上瑤民遺留下來珍貴的瑤文化。
瑤人的稱謂很多,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后,統稱為瑤族。約八千年前,瑤民的先人在江漢平原一帶,創造了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隨后部分瑤民向北擴張,逐鹿中原,后因戰爭原因轉而向南遷徙。
瑤族是個不斷被迫遷徙的民族,據史料記載,秦朝后期,瑤族先舉南遷,從雋(通城縣)入藥姑山落根。據清史《通城縣志》記載,一直至元代前,通城為漢、瑤雜居地。
后來朝代更迭,時光流轉,藥姑山中的千家峒,從此少了瑤民的生活足跡。但他們留下來的深厚文化,在歷史的風雨飄搖中依然存在。那里的山水風物、歷史遺址、居民建筑、及典型的瑤家石頭文化、如:石寨、石屋、石洞、石廟、石井、石墓、石壩、石梯田、石山地等,還有制度化的宗教儀式,瑤族風情,歌舞說唱,禮儀禁忌等,形成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
通城縣文化博物館曾在藥姑山下的北港鎮南港村,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銀佩飾,有腳箍、銀牙件、首銀佩飾等100多種富有瑤族特色的佩飾文物。
后經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深入調查,科學論證,認定藥姑山無論是從有關史籍記載內容,還是從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與遺俗,以及大量的瑤族先民的遺址等方面來看,都與瑤族文獻《千家峒歌》和民間傳說千家峒相吻合,確認藥姑山千家峒是瑤族歷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從此,藥姑山是瑤民最早的發源地,在瑤民的歷史上又掀開了一頁嶄新的篇章。至此,通城藥姑山瑤族先民的遺址,才逐漸掀開他那神秘而古老的面紗。瑤民自明初南遷后的幾百年,其深厚的瑤族文化,至今還由當地的漢民族后裔以原生態的風貌傳承著。通城的藥姑山,成了遠古瑤民的文明之地。
編輯:但堂丹
近年來,在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通城縣抓住特色、大膽布局,立足特有旅游資源現狀,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
11月30日,采訪團從通城縣城出發,車行25公里,到達東沖水庫,湖面平靜如砥,旅游公路依山盤旋,幾經曲折穿過“中華古瑤第一...
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中,九井峰茶園結對了基地所在村組貧困戶60余戶,通過扶貧貸款參股分紅、臨時用工和茶葉采摘支付工資等方...
一場大雨過后,通城縣藥姑山下的大坪鄉內沖瑤族村飛檐翹角、狗頭牛角、小橋流水愈發靈動起來。如今走進內沖村,以民俗酒店、...
舒中甫(通城縣民間文藝家協會,通城縣天星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瑤族《千家洞源流記》中的“千家洞”記載,就象陶淵明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內沖瑤族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 2012年被通城...
圖說:清晨,內沖村小孩排著隊等校車接他們去上學?導讀:以往,只有在電影看到的,在歐美、日韓等國的鄉村里才有的一幕,如今...
近年來,該縣因勢利導,科學謀劃,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促進美麗鄉村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一批...
瑤族村經濟發展后勁十足,在瑤族村設立助農服務點,既是縣農商行支持“三農”經濟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縣農商行踐行“普惠金...
通訊員黃齊智在天剛蒙蒙亮的通城縣城大街小巷,總能見一個穿著稅服,拿著掃帚火鉗的老頭,專挑被人遺忘的小巷,專打掃衛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