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化 >> 地方戲曲 >> 正文

崇陽提琴戲

來源:咸寧日報 時間:2008-07-29 09:40

帶泥山花別樣香

  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根基,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魂魄。
  寓傳統現代一體,集雅俗之于一身,崇陽提琴戲,在深山幽谷,儼然活著的文物;
  不靠傳媒促銷,無須輿論炒作,崇陽提琴戲,一如帶泥的山花,吐散著別樣的芬芳。
  莫明其妙的繁榮,說它是一種現象也行;代代執著的傳承,說它是一種情結也行;經久不衰的人氣,說它是一種經濟也行。
  夢想,一旦找到自己的土壤,就會揚苞吐穗;藝術,一旦與大眾結合,就有頑韌的生命。這,或許就是提琴戲的根、提琴戲的魂。


農閑時彩排

  提琴戲究竟起源于何時,且無準確證據可考。但通過傍門佐證,提琴戲因使用樂器提琴而得名。提琴是中國古代拉弦樂器。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載:“提琴戲戲曲劇種,原系湖南岳陽一帶的花鼓戲,約于清末流傳到湖北崇陽、通城等地,改稱‘提琴戲’。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巴陵戲、天沔花鼓戲的影響。”
  《崇陽縣志》記載:“大約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岳陽花鼓戲藝人蔣傳玉、彭瑞生等人,先后率班到崇陽、通城演唱,后來戲班解散,蔣在崇陽華陂定居,以教戲傳藝為業,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提琴戲。”
  據老藝人回憶和有關資料記載,崇陽最早的提琴戲班有華陂、銅鐘、白霓、堰市、臺山等。孫廷楨、孟福昌等為最早一批提琴戲藝人。傳入不久,提琴戲班就發展到70多個。一些村落還專門建起了戲臺,現今保存較好的港口梅坑古戲臺就可見一斑。《崇陽縣志》載:“秋冬至春月,沿戶迎儺,夜燈演劇者亦如堵墻。”可見當時提琴戲的流傳和觀眾之多。
  提琴戲在崇陽形成的初期,角色多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組成。隨著大本頭戲的增加,逐步發展成為八個行當,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閨門旦、婆旦和小丑。
  提琴戲的傳統劇目有120多個,家庭戲多,唱功戲多,武功戲較少。大戲有《孟姜女》、《白蛇傳》等;小戲有《張廣大拜壽》、《雙合蓮》等。
  崇陽提琴戲戲班不大,樂器簡便,演員不多,非常適合農村演出,尤其對居住分散的山區更為適合,加之它的唱腔優美樸實,樂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暢,鄉土味濃而深受群眾喜愛。


提琴戲家喻戶曉

  今年46歲的汪麗娟,青春、朝氣,也許是戲劇的長期熏陶,使她看上去好象才三十出頭。
  汪麗娟是路口鎮棠棣村12組人。童年時代就愛唱愛跳,那時她做夢都想走出大山,做夢都想當個明星。可嚴酷的現實告訴她: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大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當上明星。
  提琴戲給了她舞臺和靈感:當一個鄉土明星!
  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戲;農忙而耕,農閑而演。喂豬洗碗間,哼哼提琴調;割麥插禾時,念念臺詞。夢想在鄉土發芽。三十年過去,汪麗娟成了十鄉八里的大明星,東家請,西家接,縣政府還給她頒發了“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獎呢。
  類似汪麗娟這種人,在崇陽舉不勝舉。
  提琴戲成了崇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道獨特的鄉土風景。


演出場面火爆異常

文昌劇團鄉村演出

扮 妝

提琴戲在創新中演變

臺 后

相關鏈接

 

  崇陽縣地處鄂南,與湘、鄂、贛三省九縣毗鄰,12個鄉鎮,47萬人口,民間文化藝術十分繁榮。特別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崇陽提琴戲,是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的一枝獨特奇葩。群眾不但愛聽愛看,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都能隨口哼上幾句提琴調。農民自發組織的“家庭劇團”、“婆媳劇團”、“父子劇團”和鄉鎮村組、個體戶辦的各種形式的業余提琴戲劇團達92個,2000多名業余演員,年演戲3000多場次,觀眾上百萬人次。被稱為有名的“戲窩子”。1999年,崇陽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2007年,崇陽提琴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市第一家“國字號非遺”。
  該縣縣委、縣政府為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重視當地特色文化建設。把發展提琴戲劇事業,提高鄉劇團的演出水平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1985年,成立了“崇陽縣提琴戲協會”,發展會員200多人,協會經常組織開展業余提琴戲劇團調(匯)演出活動。1992年,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每兩年在縣城舉辦一屆提琴戲劇節。迄今已成功地舉辦了六屆提琴戲劇節。1998年,該縣又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籌集資金5萬多元。
  黨政部門重視,文化部門更是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把提琴戲劇事業發展作為抓好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成立了輔導專班和研究專班,組織力量對提琴戲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革創新。先后收集提琴戲資料200多萬字,并將老藝人演唱提琴戲的各種板調唱腔、弦樂、管樂、鼓樂等錄制成資料帶進行研究和用以教學,促進了提琴戲的繁榮發展。

    (攝影/記者 張大樂 文/記者 劉文景 見習記者 明丹 特約記者 全宗海 通訊員 甘萬明)


作者:liuhuafang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陽提琴戲劇節精彩紛呈
下一篇: 崇陽提琴戲躋身國家級“非遺”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u id="mkfrf"></u>

          <p id="mkfr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