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泥山花別樣香
農閑時彩排
提琴戲家喻戶曉
今年46歲的汪麗娟,青春、朝氣,也許是戲劇的長期熏陶,使她看上去好象才三十出頭。
汪麗娟是路口鎮棠棣村12組人。童年時代就愛唱愛跳,那時她做夢都想走出大山,做夢都想當個明星。可嚴酷的現實告訴她: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大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當上明星。
提琴戲給了她舞臺和靈感:當一個鄉土明星!
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戲;農忙而耕,農閑而演。喂豬洗碗間,哼哼提琴調;割麥插禾時,念念臺詞。夢想在鄉土發芽。三十年過去,汪麗娟成了十鄉八里的大明星,東家請,西家接,縣政府還給她頒發了“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獎呢。
類似汪麗娟這種人,在崇陽舉不勝舉。
提琴戲成了崇陽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道獨特的鄉土風景。
演出場面火爆異常
文昌劇團鄉村演出
扮 妝
提琴戲在創新中演變
臺 后
崇陽縣地處鄂南,與湘、鄂、贛三省九縣毗鄰,12個鄉鎮,47萬人口,民間文化藝術十分繁榮。特別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崇陽提琴戲,是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的一枝獨特奇葩。群眾不但愛聽愛看,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都能隨口哼上幾句提琴調。農民自發組織的“家庭劇團”、“婆媳劇團”、“父子劇團”和鄉鎮村組、個體戶辦的各種形式的業余提琴戲劇團達92個,2000多名業余演員,年演戲3000多場次,觀眾上百萬人次。被稱為有名的“戲窩子”。1999年,崇陽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2007年,崇陽提琴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市第一家“國字號非遺”。
該縣縣委、縣政府為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重視當地特色文化建設。把發展提琴戲劇事業,提高鄉劇團的演出水平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1985年,成立了“崇陽縣提琴戲協會”,發展會員200多人,協會經常組織開展業余提琴戲劇團調(匯)演出活動。1992年,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每兩年在縣城舉辦一屆提琴戲劇節。迄今已成功地舉辦了六屆提琴戲劇節。1998年,該縣又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籌集資金5萬多元。
黨政部門重視,文化部門更是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把提琴戲劇事業發展作為抓好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成立了輔導專班和研究專班,組織力量對提琴戲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革創新。先后收集提琴戲資料200多萬字,并將老藝人演唱提琴戲的各種板調唱腔、弦樂、管樂、鼓樂等錄制成資料帶進行研究和用以教學,促進了提琴戲的繁榮發展。
(攝影/記者 張大樂 文/記者 劉文景 見習記者 明丹 特約記者 全宗海 通訊員 甘萬明)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崇陽提琴戲劇節精彩紛呈
下一篇:
崇陽提琴戲躋身國家級“非遺”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