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城市不遠,離心靈很近。同酷暑作別,與沁涼同居。
7月20日,記者在崇陽縣路口鎮板坑村,覓到了清涼一“夏”避暑“涼”方。
板坑村位于金沙風景區,毗鄰赤壁隨陽,與葛仙山、星星竹海相依相伴,因深處群山幽谷之中,形如木板相夾的深坑而得名。發源于該村三十六人泉的板坑溪,一路叮咚流向赤壁隨陽。它全長約10公里,在該村境內約6公里。
沿溪流而下,進入一條大峽谷。兩岸青藤古蔓密布,竹木青翠參天,谷中之水色彩斑斕、清澈透明。沿途溶洞、古橋、瀑布、山泉、水潭、巨石、水草、沙灘交替。崖壁上,古人開鑿的水渠、小路仍依稀可見……
寧靜峽谷中,溪流卻似一個歡悅活潑的少年,有著無窮的魅力,什么也阻擋不了她前進的步伐。她遇山繞行,遇崖下落,遇谷穿過,遇坡順流,與森林攀談,與石崖對話,與野花共舞……
山間石頭眾多,大大小小的石頭上,各色的花紋像一幅幅國畫,讓人愛不釋手。在眾多的大石間有些小潭,清澈見底,有種空明之感,太陽一照,又瑩光閃閃。溪水跳躍在石頭上時還清淡如白練,到了潭里就變得濃情蜜意,似一塊晶瑩的碧玉。
仰臥在平滑的石上,雙腳垂入潺潺流水中,清涼愜意,悠然自在。片刻,陣陣冰涼徹骨感襲來,立馬將人從暑熱中拽回。閉目靜思,萬千思緒涌上心頭:
“喬木萬余株,清流貫其中。前臨大川口,豁達來長風。漣漪涵白沙,素鮪如游空……”此刻,我邂逅的,莫非是唐代詩人王維《納涼》的寶地?
“林斷山明竹隱墻”“杖藜徐步轉斜陽”,我遇到的,亦或是蘇軾筆下“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情景?
還有那么一瞬間,一種沖動從心底油然而生,回歸鄉村吧,學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幽深的溪谷,又似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
在這里,流年輪轉,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同您賞畫評詩;
在這里,時空轉換,人生四季,總有一份“暑”于您的清涼!
在這里,風是涼的,水是冰的,人是無比放松的!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大樂 馬麗婭 陳紅菊)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