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5日電 題:相知 相伴 相融——新疆塔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三事
新華社記者茍立鋒、張瑜
給漢族孤寡老人養老、撫養哈薩克族孤兒長大、奔走調解鄰里矛盾……在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回族退休民警馬新華的故事廣為流傳,她秉持無私大愛,踐行好人好事,成為崇德向善、書寫團結贊歌的榜樣模范。
馬新華退休前是額敏縣車管所的一名基層民警,由于一心一意為當地各族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被居民群眾親切地稱為“馬大姐”。
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塔城人,馬新華從小就生活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濃厚氛圍中。“媽媽點著煤油燈紡毛線,給戍邊官兵織毛襪,我和妹妹就在旁邊撕羊毛。”在馬新華的記憶里,作為護邊員的父母總是一邊放牧,一邊巡邊,因此她對邊防部隊有著深厚感情。
11月9日,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退休民警馬新華在家中做愛國主義教育宣講。新華社記者茍立鋒 攝
到車管所工作后,由于會說多種民族語言,馬新華成了許多牧區群眾辦理車輛業務不可或缺的貼心“翻譯”。不少從偏遠牧區趕來的牧民,不清楚該帶什么材料、業務流程怎么辦,統統都找馬大姐?!白鳛橐幻h員,一名人民警察,我多干點兒,多跑跑,就能讓群眾少跑路、辦成事,這就是我的價值。”馬新華說。
2004年,馬新華把漢族孤寡老人楊吉春接回家養老,2012年,馬新華收養資助哈薩克族孤兒吾拉孜別克·瑪代提。馬新華的家庭變成一個由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4個民族的成員組成的大家庭。
退休后,馬新華將家中打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自愿承擔起調解鄰里矛盾、宣傳黨的政策、關心團結各族群眾的任務。在援疆資金支持下,“馬大姐愛心小屋”改造升級為“馬新華民族團結大院”,自2022年4月1日正式開放以來,參觀人數已達2萬多人,馬新華一家也在2023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自古以來,塔城既是守衛祖國邊疆的前沿哨所,也是各民族創造幸福生活的和美家園。千百年傳承沉淀,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基因早已熔鑄在每個塔城人的血脈之中。
走進額敏縣額敏鎮塔斯爾海村榆柳巷,干凈整齊的民居錯落有致,一棵相互依偎、連理共生的“榆柳樹”靜靜矗立在額敏縣記憶館門口。正如這棵“榆柳樹”一樣,在榆柳巷居住的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9個民族、32戶人家也同氣連枝,親如一家。
林忠東和庫吾爾魯西·吾斯曼是家住對門的鄰居,更是相知、相交半個世紀的摯友。20世紀60年代,林忠東的父親舉家搬到榆柳巷,林忠東從孩提年代就與庫吾爾魯西玩在一塊,長在一處。
從1991年開始,林忠東與庫吾爾魯西開始合伙做牛羊肉加工生意。林忠東懂經營、會做生意,庫吾爾魯西有手藝,腌得一手美味風干肉。兩人合作,生意紅紅火火,日子蒸蒸日上。
如今,在二人合力經營下,他們的“尕勝風干肉”已經賣到全國各地,團隊也日漸發展壯大?!皥F隊里各個民族都有,只要愿意學,好好干,我們都歡迎。”庫吾爾魯西·吾斯曼說。
“各民族兄弟姐妹不僅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還像石榴汁一樣融為一體、不分你我?!彼堑貐^地委副書記熊躍偉介紹,多年來,塔城地區涌現了一大批民族團結先進典型,連續多次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在新疆,各民族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通過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動各族群眾融合發展。新疆各族群眾逐步從空間互嵌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互嵌,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深度融合。
編輯:trsadmin
上一篇:
沈陽故宮以院藏青綠山水繪畫文物展現中國“綠水青山”
下一篇:
湖南推進全民閱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