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在這一偉大征程中,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其經驗值得深入研究與廣泛借鑒。
一、黨建引領,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四邑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將黨的建設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
(一)強化黨組織核心地位
四邑村建立了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村灣治理、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各項工作中,黨組織積極謀劃、統籌協調,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能夠有效落實。例如,在規劃村莊發展方向時,黨組織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結合四邑村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在產業發展中,黨員帶頭學習新技術、嘗試新種植模式,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在環境整治中,黨員主動參與義務勞動,清理衛生死角,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黨員的示范引領,增強了村民對黨組織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了“黨群一心、共同奮斗”的良好局面。
(三)密切聯系群眾
四邑村黨組織始終堅持以服務群眾為宗旨,積極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通過黨員聯系群眾制度,及時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黨組織積極協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保障農民的利益;在民生工程建設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確保項目符合群眾利益。這種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
二、產業興旺,夯實鄉村振興經濟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四邑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一)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四邑村依托潘家灣鎮蔬菜長廊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憑借肥沃的土地和適宜的氣候條件,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量逐年提高。同時,注重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嘉魚甘藍”等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實現了蔬菜生產、銷售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保障了農民的穩定收入。
(二)發展特色農業項目
在傳統蔬菜產業的基礎上,四邑村積極引進特色農產品,如“紅美人”果凍橙。該品種在七彩農場成功種植,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了市場青睞。此外,還培育了多種蔬菜苗,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銷往周邊地區,進一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這些特色農業項目的發展,豐富了四邑村的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四邑村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附加值提升。一方面,加強農產品加工環節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另一方面,結合鄉村旅游,開發了一系列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項目,如農家樂、采摘園等。在農產品收獲季節,舉辦各類采摘節、美食節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帶動了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發展,實現了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三、人才支撐,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四邑村通過培養本土人才和引進外部人才相結合的方式,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培育本土人才
積極組織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邀請專家學者到村授課,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經營理念。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本土農業人才,他們成為推動四邑村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同時,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持和創業指導,在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
(二)吸引外部人才
四邑村注重吸引鄉賢返鄉創業,充分發揮鄉賢的資金、技術和人脈優勢。例如,鄉賢張聯紅引進浙江華薈園林有限公司,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還開展了花卉、苗木等生產技能培訓,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回流,為四邑村的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理念、技術和資金,推動了鄉村發展的創新與升級。
四、生態宜居,打造鄉村振興美麗家園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四邑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加強環境整治
深入開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在垃圾分類方面,借鑒城市經驗,設置分類垃圾桶,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在污水治理上,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對生活污水和農業廢水進行有效處理;大力推進農村廁所改造,將傳統旱廁改為衛生廁所,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同時,整治農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合理規劃村莊公共空間,打造了整潔美觀的村莊環境。
(二)打造生態景觀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打造特色生態景觀。通過河道整治,在河岸種植花草樹木,修建休閑步道,形成了濱水景觀帶;對荒山、荒坡進行綠化,種植觀賞植物,將其轉變為生態公園。這些生態景觀的打造,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還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同時也吸引了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推進綠色發展
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技術,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保護土壤和水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例如,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將秸稈還田或用于養殖飼料、生物質能源等,減少了秸稈焚燒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五、文化鑄魂,培育鄉村振興文明新風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四邑村注重挖掘和傳承本土文化,以文化建設滋養鄉村文明。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對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修繕和保護古村落、古建筑,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例如,對村里的傳統民居進行修復,保留了傳統建筑風格,使其成為展示鄉村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時,傳承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舉辦手工藝培訓班等方式,培養新一代傳承人,讓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建設了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文化場所,為村民提供了開展文化活動的平臺。村民可以在文化活動室唱歌、跳舞、排練節目,在農家書屋閱讀書籍、學習知識。此外,積極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村晚”、民俗文化節、農民運動會等。“村晚”已成為四邑村的文化品牌,吸引了眾多村民和游客參與,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鄉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設置宣傳欄、文化墻等形式,營造文明新風尚。評選最美黨員、最美公婆、平安家庭示范戶等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加強村規民約建設,規范村民行為,促進鄉村和諧穩定。通過這些舉措,四邑村形成了文明向上、和諧有序的良好村風民風。
六、治理有效,構建鄉村振興和諧秩序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四邑村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不斷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一)加強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機制,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村莊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在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確保決策符合村民利益。同時,加強村務公開,定期公布村級財務收支、項目建設等情況,接受村民監督,提高村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創新鄉村治理方式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智慧鄉村平臺,實現對村莊環境、治安等情況的實時監控,提高鄉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安裝攝像頭對村莊主要路口、公共區域進行監控,有效維護了村莊治安秩序。此外,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專業社工機構為農村特殊群體提供關愛服務;與企業合作開展公益活動,共同解決鄉村發展中的問題。
(三)強化法治保障
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識。通過舉辦法律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普及法律法規知識,引導村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同時,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依法化解農村矛盾糾紛,建立健全矛盾調解機制,及時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和問題,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
七、經驗借鑒與啟示
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因地制宜是關鍵
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自然、人文、產業等資源優勢,找準發展定位,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和產業項目。不能盲目跟風,要突出地方特色,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鄉村產業和品牌。
(二)黨建引領是核心
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組織建設,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只有黨組織堅強有力,才能帶領廣大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三)產業發展是根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支撐。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同時,注重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四)人才支撐是保障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要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引進外部人才助力發展。通過人才的匯聚和作用發揮,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推動鄉村創新發展。
(五)生態文化是底色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鄉村的獨特魅力所在。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生態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六)共建共治共享是路徑
鄉村振興需要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要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形成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的鄉村振興實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各地可以學習借鑒四邑村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鄉村力量。
(許澤想??作者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hefan
上一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闡釋】以深層次改革促高水平開放
下一篇: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咸寧鄉村全面振興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見習記者吳文謹報道:11月8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集中...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報道:20日,我市召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培清“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寧志豐委員說,我市鄉村產業振興應加強產業規劃...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志茹“鄉村振興應與大自然相結合、應與城市垃圾治理相結合、應與發展綠色農產品相結合、應于脫貧攻堅相...
通訊員楊惠春日前,嘉魚農商行簰洲灣支行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公司春節生產收購原材料資金缺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記者王恬通訊員龍鈺山間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鄉味道、離別時父母的牽腸掛肚……每個人記憶中的鄉村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咸安建區20周年,也是咸安發展進程中極為關鍵、極不平凡的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敏15日,我市收視收聽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丁小強指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李瑞豐、張文會13日,全市鄉村振興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赤壁市召開,深入學習貫徹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