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2017年伊始,在湖北省委人才辦和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經省教育廳批準,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率先以全日制學歷教育的形式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按照“村來鄉去”的原則,招錄有志于鄉村建設的青年農民,培養接地氣、留得住、能管用的本鄉本土農民大學生,探索并實踐了“多元協同、產學融通、跟蹤指導”農民大學生培養體系,為全市農村基層治理、農業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緊缺人才,形成了可復制、能推廣的在鄉農民大學生培養新模式,成為了湖北省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品牌,2021年學校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
一、構建“多元協同、產學融通、跟蹤指導”鄉村人才培養模式
(一)推行“多元協同”運行模式
一是共組工作機構。由市委組織部牽頭,組建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等7個部門參與的人才培養協調領導小組,建立“校地聯動、定向培養、多元協同、終身服務”工作機制。二是共建教學資源。校企村共建教學網絡,構架“學院—縣市分院—鄉村教學點”教學網絡;校企共建產學創實踐基地,依托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產學創實踐基地93家;校院共建特色課程資源,與咸寧市林科院、農科院聯合開發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及項目化課程包120個。三是共聘導師隊伍。通過實施“雙百工程”(百名教師進企業、百名工程師進課堂)建設由93名科技專家組成的“專家導師團”,94名能工巧匠組成的“技能導師團”,由45名創業能人組成的“創業導師團”等“三類導師”隊伍。
(二)創建“產學融通”教學模式
(1)培養方案訂制化。圍繞“致富帶頭人”“組織接班人”“創業合伙人”三種人才培養目標,開設新專業、改造傳統專業,組建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專業群課程體系,研制課程標準。
(2)思政教育鄉土化。一是突出文化引領。圍繞咸寧桂花、茶等特色產業,營造花香、茶香、書香校園文化,形成“打造三香文化 服務三農經濟”文化品牌。二是突出典型引領。開設農講堂,邀請“大國工匠”“地方文化傳承人”“田秀才”“土專家”等進校宣講,優秀村支書、鎮黨委書記等分享基層治理經驗與智慧,挖掘學生先進典型予以宣傳與推介。
(3)教學實施適切化。采用“淡學旺工、學做交替、彈性學制、分段教學”教學組織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分階段組織在校面授、對點送教、現場參觀、跟崗實訓、在崗實踐等活動,形成“農學結合”的教學形式。
(4)學習活動實境化。開設鄉村課堂,教師在農忙季節前往教學點開展教學;集中組織學生到“美麗鄉村”示范點、國家鄉村公園、現代農業示范區等觀摩研習;組織學生與技能導師結成師徒關系,就近安排產學創基地跟崗訓練,到當地村、企業或基地在崗實踐。
(三)做實“跟蹤指導”服務模式
一是強化政策保障。與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共研政策,為學生回鄉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扶持等。二是加強技術支撐。整合專家資源,開展特色農業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組建農技指導與咨詢團隊。三是做好資訊服務。搭建數字鄉村網,集成學習資源庫、專家庫。四是推動產業孵化。指導學生組建一村多產業發展中心、產業聯盟等,大力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孵化。
二、“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實施的成效
(一)充實鄉村人才儲備,發揮“人才泵”作用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以來,共招收學生2304名,實現咸寧市905個行政村全覆蓋。2021年換屆后,學生在村“兩委”任職突破500人,擔任主職77人,迅速成長為扎根鄉土的鄉村振興帶頭人隊伍。
(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發揮“助推器”作用
畢業生在鄉創業占36.28%,創辦了咸寧市宏盛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眾多企業,涌現出“飛雞哥”鄭普雄等創業典型,2022年學生企業年產值近6.7億余元,受益農民達15000多人,成為鄉村產業振興中的“排頭兵”和“領頭雁”。
(三)引領鄉村人才培養,發揮“示范區”作用
學校“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入選全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全國職教活動周辦學成果展、農業農村部培養高素質農民典型案例,相關成果被作為典型材料展示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突出作用和貢獻。
三、“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實施的經驗啟示
當前,鄉村振興面臨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現實困境,迫切需要涉農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全方位對接鄉村振興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拓展專業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實施精準培養,解決好涉農人才培養“招不來、用不上、回不去、留不住”等難題,暢通在鄉農民成長成才的通道。“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力支撐,為基層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為高職擴招開創了咸寧實踐,創新了鄉土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培養鄉土人才的“咸職經驗”。
1.踐行“精準培養”育人理念
針對鄉村人才個性化需求,提出“從在鄉農民中精準培養組織接班人、致富帶頭人、創業合伙人”的理念,致力培養愿回鄉、懂治理、精技能、能創業的農民大學生。通過政校村協作,招錄村“兩委”成員、后備干部、村組產業帶頭人等有培養前途、有志于鄉村建設的青年農民;通過量身訂制培養方案、開發特色教學資源、建設“三類導師”隊伍等,夯實育人基礎;通過鄉土化思政教育、適切化教學實施、實境化學習活動,培養鄉村人才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持續指導與跟蹤服務,助推學生扎根鄉村,實現人生價值。新理念豐富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理論,契合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2.創建“五位一體”育人機制
針對鄉村人才培養的痛點和難點,由地方政府主導和協調,學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體和協同紐帶,企業作為產學創實踐基地,村組作為就業創業大本營,科研院所作為技術研推平臺,構建政校村企院“專業共建、資源共用、技術共研、成果共享”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社會化產學研創引導機制、多元化教育資源匯集機制、精準化鄉村人才培養機制、長效化支持服務保障機制,密切學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推動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的融合,為涉農職業教育培養鄉村人才探出了新路子。
3.構造“全程貫通”育人體系
對接農村基層工作、農業產業發展,聚合政校村企院各自優勢,共架職業農民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橋梁,暢通在鄉農民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路徑。以“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為抓手,構建適切性、開放性、終身性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和持續發展有機耦合,實現“在鄉農民—農民大學生—鄉村人才”的角色轉換和內蘊升級,為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成功范例。
(高峰??作者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hefan
上一篇:
咸寧社科研究成果選登 搶抓服務業發展黃金期 促進咸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
爭做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