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暑假,我一直在思考怎樣布置學生的暑假作業。
一直以來,義務教育都被人們所詬病,而問題最尖銳的莫過于學生堆積如山的作業。大家都認為,書山題海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侵占了學生的自主空間,掠奪了學生的動手時間,甚至是摧殘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盡管教育部開展“減負萬里行”活動,可自活動開展以來,效果甚微。
如何改進作業,真正實現減負,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還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我們教師應該責無旁貸,同時,我們的家長也有必要參與進來,共同設計出好作業。
我主張適量的文字作業外,一定要有讓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社會、動手實驗、走入社區等作業,其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同時,針對小學六個年級應該具有階段性,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相協調,要遵循教育規律。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是機械地完成語文、數學作業,而要通過親身體驗,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鍛煉各種能力。
縱觀發達國家教育,大都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獨立自主能力,責任擔當意識。從小,家長就會帶著孩子參觀消防演習,了解醫院、公安等社會機構,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允許并鼓勵孩子多到野外去跋涉鍛煉。因此,孩子長大了自然能適應社會、應對社會、服務社會。
值得欣喜的是,近日,上海市啟動2013年“中國好作業”征集活動,約請各界知名人士親自出一道暑假作業。
這是了不起的舉措!社會各界人士,各行各業,集眾人智慧,為學生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是全社會關注教育、參與教育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老師出的一道題目是《尋找感動》。要求學生關注和仔細觀察自己接觸到的人、事、景、物,尋覓其中蘊含的使自己心靈柔軟的精神元素,并寫一組心靈絮語。
這是一道“好作業”,首先它要求學生關注與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要求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并要深入社會,甚至要深入采訪等,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入社會大有裨益;其二,“尋找感動”,要求學生以一顆感恩之心關注別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當今社會,“感恩”雖然提得很多,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讓學生從小就心懷感恩,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中國好作業”將陸續公布,我們期待更多的作業呈現在學生面前,我也相信我校學生今年的暑假一定有不一樣的精彩。
(市實驗小學 習海平)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大班額“減負”啦
下一篇:
資源不均導致年齡門檻 小學招生"掐著日子"算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