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熱血詮釋軍人本色 ——記崇陽縣天城鎮退役軍人汪木海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偉 通訊員 沈二民 夏麗珍 王競
|
有人說他是“鋼鐵戰士!” 也有人說他是“活著的雷鋒!” 更有人說他就是大隱隱于市、幾乎淹滿在茫茫人海中的“無名英雄!”
他就是,崇陽縣退役軍人汪木海。在服役期間,他沖鋒在前,兩次身負重傷,舍命救下了2個排的戰士生命;轉業到地方后,他將舒適的崗位讓給別人,自己卻選擇不起眼的縣五金公司工作;下崗后他自主創業,熱心公益,以老黨員身份為社區建設操心盡力。
舍生忘死救戰友
1953年4月17日,汪木海出生在崇陽縣天城鎮山下村二組,在姐弟7個中,他排行第四。由于家大口闊,一直在貧窮和勞動中長大。在鄰居眼中,他從小學雷鋒,做好事,幫人挑水砍柴;后來在水庫工地上,他見事做事,不怕困難,不怕吃虧,處處與人搶事干,有熱情正直吃苦耐勞的好品質。
1970年12月,只有小學文化的汪木海身體健壯,卻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渴望改變人生命運,便積極響應“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的號召應征入伍。
來到部隊駐地藍田,汪木海暗中鼓勵自己煉成國家最需要的一塊好鋼。他崇尚著軍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把不怕苦不怕死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渴望著為人民立功。無論是日常的學習訓練,還是執行施工任務,他都嚴格要求,奮勇爭先,哪里有困難,哪里有危險,就往哪里沖。
1973年8月14日上午,汪木海所在的排執行搬運大型空壓機設備的任務,數噸重的設備全靠戰士們推拉著往山坡下挪,數百米長的陡坡,巨大的慣性使設備如脫韁的野馬加速向前滑動,猝不及防的戰友被空壓機遠遠甩在后邊,僅剩下汪木海和班長黃清泰在前面拉著空壓機快速滑行。險象發生時,山崖左邊是萬丈溝壑,右邊是深不見底的河床,空壓機一旦脫離控制,翻滾著跌下懸崖,將危及正在山溝作業的二個排上百名戰士的生命,后果不堪設想。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汪木海忍著右腿被拉桿擊傷的疼痛,他將班長推開后,兩手緊緊抓住百公斤重的方向桿,空壓機沖出幾百米后,撞向一堆石頭驟然停下,珍貴的空壓設備保住了,戰友的生命危險排除了,而他被空壓機操縱桿甩出十多米遠,造成昏迷不醒,被送到西安市人民醫院住院搶救才撿回一命。
汪木海舍身救人、護設備的事跡感動了每一位戰士,部隊對他的英雄行為給予嘉獎:火線入黨,記二等功。治愈出院的汪木海腦顱裝有不銹鋼板,留下腦外傷后遺癥、癲癇病,身上十多根肋骨斷裂,評定為因公六級殘疾軍人。
樂于奉獻解難題
從地方到部隊,再從部隊到地方,汪木海始終愛黨為黨,忠誠于黨的事業。三年后的1976年,汪木海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學習,卻因腦損傷無法繼續完成學業,1977年轉業時本可安排到電力、商業等部門工作,但他卻主動要求到崇陽縣五金公司工作,后調任洪下食品所所長,直至后來下崗。而他在崇陽財貿系統年年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
城建拆遷是個致富的好機會,不少人想著靠拆遷來發筆大財。汪木海的家也面臨拆遷,可他不想沾拆遷的光,從不向政府討價還價,相反拆遷中遇到棘手的事,他都樂意出面做工作,為項目建設排憂解難。
1993年,崇陽縣拉開了新城區建設的序幕,在崇陽大道,縣政府辦公大樓、城北新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中,許多人都是坐地起價,向拆遷部門漫天要價,向政府領導討價還價,而汪木海不僅當好政策的宣講員,耐心解釋做好“釘子戶”的思想工作,而且帶頭清理自己位于黃金位置的宅基地,并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將原辦好的6個房產證、土地使用證交到拆遷指揮部,拆掉自己的磚廠、石場、預制板廠1000多個平方。據業內人士估算,當時可領補13個門面,市值評估達600多萬元。而他甘愿換到一片偏僻茅荒草亂只能關牛的地方,在家人和親朋的催促下,才象征性地拿了不足十分之一的補償費。
對此,有人對他譏諷挖苦說:“老木真是木瓜腦殼,可能是當兵摔壞了腦殼,政府補的鈔票都不要。” 而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高度評價他:“汪木海是優秀的共產黨員,詮釋了軍人本色,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他積極為新城拓展騰出好地,為崇陽的經濟發展再立新功!”
為民分憂有作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2020年,天城鎮社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有著47年黨齡的汪木海,當選大集社區支部委員并擔任金三角小區黨支部書記。
任職后的汪木海,一下子忙碌起來了。他帶領縣委辦、縣監委、縣巡察辦、團縣委的包保工作隊員與網格工作人員,落實好黨員下沉小區工作,積極組織居民開展自治,著力抓好綜治維穩,排查消防安全隱患,調處各類矛盾糾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清除衛生死角,讓居民小區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
疫情期間,汪木海起早摸黑,以軍人的本色無懼風險,逆襲而行,自始至終以高昂的熱情值班巡邏,他督促居民勤洗手、常消毒、戴口罩,不串門;他用小喇叭巡回普及疫情防控知識,讓居家的居民不恐慌,不信謠,不聚集,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他積極配合醫務人員上門隨訪,落實重點對象的檢測檢查,與社區干部包保單位志愿者一起織密織牢大集社區的防控網。
臟亂差現象一直是小區管理的老大難。平時,汪木海習慣到每個小區轉一轉,只要看到地上有亂扔的垃圾就要掃一掃,有時讓認識他的人誤以為他兼任保潔員了。茶場小區居民20多戶,一直“黑燈瞎火”沒有安裝路燈,他于今年5月籌集資金12萬元,建成一個600平方的水泥場,并裝上了路燈,每到夜晚,唱歌跳舞的熱熱鬧鬧,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每逢“七一”、春節,汪木海經常組織下沉黨員上門看望慰問傷殘軍人、離休干部、五保戶、殘疾兒童,為貧困學生送書包等,在他的帶領下,通過常態化疫情防控,平安創建,城管考核等常規工作來增強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僅2020年的暖冬行動,小區募集資金4600元,用于慰問生活困難的居民。而汪木海近年來,沒有領過一分錢的工資報酬,卻先后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20多萬元。
汪木海說:“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我受過黨和軍隊的培養教育,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活著要有所作為。”
的確,汪木海多年來雖然脫下軍裝,但他在社區這個小小的舞臺上仍在努力踐行著自己從軍入黨的錚錚誓言!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矢志不移為苗木 帶動鄉親奔富路——記通城縣沙堆鎮坪坳村一組組長吳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