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不下來的管閑事 ——與一位社區網絡黨支部書記的對話
咸寧日報全面媒體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盛顯云
“對自己很摳門,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愛管閑事,大事小事都愛管。”在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朝陽社區,提起嚴必華,老街坊們紛紛圍了上來。73歲的嚴必華,一生沒有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卻勤儉節約,樂于助人,熱心公益。19日上午,記者來到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朝陽社區。
記者:聽社區里的人說,您老對自己很摳,您怎樣看待別人這樣的評價?
嚴必華:2007年退休后,退休工資雖然不多,但也足夠我和老伴生活用的。孩子和孫子也都不需要我和老伴管,平時就是買生活物資有點消費,我和老伴看病也都有醫保。
在我家里,衣服穿破了,能用縫紉機補的就補一下;家里用的廚具、桌子,只要還能用便一直用著;人走到哪里,燈就開到哪里,不能浪費電,水也是能再利用的就再接著用;做飯買菜看人下單,盡量避免浪費。你看,門口的那雙布拖鞋,不記得補了多少次,我已經穿了有十多年了。
對自己摳一點沒什么不好。勤儉節約是美德,跟有錢沒錢沒關系。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一種比闊斗富的現象,但是在城市里,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生活……
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黨員更應該時刻牢記“勤儉是美德,節約是責任”這句話。
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兩者都貴在行動和堅持。
平時不鋪張浪費,但是該花的錢就一定要花。入黨42年來,我從未落過一個月、少交一分錢的黨費;每逢國內出現大災大難,我都會主動向社區捐款。國家困難的時候,身為黨員出錢出力義不容辭。
記者:社區居民們說,您愛管閑事,您都管過哪些“閑事”?
嚴必華:我們這個片區里有條巷子,曾是鎮子里中學生下晚自習的必經之路。
2015年,有一次我聽一位家長說,因為這里晚上沒有路燈,孩子們下晚自習回家,路上很不安全。我便將家里過道的燈移到室外,為晚上回家的學生們送光明。
每到晚上學校放學時段,我都會準時站在陽臺上,目送放學的學生通過。
我給放學的學生做“保鏢”,老伴非常支持我,也經常會和我一起“站崗”。直到2018年下半年學校搬遷后,學生們都不再從我家門口經過了,我才結束了我的“保鏢”工作。
這個院子里和巷子里住的都是我的街坊鄰居,2007年退休后,我就將院子、巷子當家里一樣掃、一樣管。每天早上,我都會拿著家里的掃帚先去清掃一遍街巷,下雨下雪天都是如此,光掃帚我都掃壞了十幾把。路上要是看到有人亂扔垃圾,我也會上前管一管。現在咸寧正在創文固衛,我們雖然只是其中一個非常小的片區,但也要做到同步進行。
院子里有人吵架,我要上前管不管。因為只有家和了才能萬事興。當然誰家里遇到困難,需要個幫手的,我也是說到就到。
記者:您為什么要管這么多閑事?
嚴必華:我是名老黨員,今年滿42年的黨齡了。作為一名老黨員,不管什么年齡,什么崗位,都應以身作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說我是管閑事,可我就是閑不下來。
記者:今年初疫情發生后,知道社區防控人手不足,您便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社區卡點值守工作。在疫情一線堅守,您都做了哪些事?
嚴必華:從1月29日到3月18日,我在卡點上守了50天,即使是大雪天也沒缺過崗。
當時北風凜冽,帳篷里冷風直灌,大家都冷得直打哆嗦。社區工作人員不忍心我這么大年紀了,還在那里守著,多次勸我回去休息。但防控工作總要有人做。在卡點值守初期,我每天早上7點準時到崗,晚上8點交班回家。一起值守的年輕人實在看不下去,說我這大年紀天天這樣身體會受不的了,堅決要幫我代班。經過一番“協商”,為了不給社區添麻煩,我便答應將每天回家的時間提前到下午5點半。
剛解封那陣子,由于部分居民防疫意識薄弱,出門還是不戴口罩。針對這一現象,社區組織人員上街巡查、督導,我又報名參與。戴著紅袖頭,我每天穿梭在街頭巷尾提醒居民做好防疫措施,又干了20多天。
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是父母的寶兒,也有孩子有牽掛。他們能犧牲一切,奮戰在抗疫一線,我是黨員,我也可以。
記者:您對年輕黨員有什么話說?
嚴必華:每天看新聞,知道國家每天都在發現變化,城市建設更需要黨員的不斷付出。剛剛入黨的年輕人應多干點實事;黨組織怎么說,我們就應該怎么做,盡一已之力做些事,心里踏實。
記者手記
嚴必華為人和藹、古道熱腸,受到眾多街坊鄰里的尊重。
嚴必華的同事王成林說,“他一輩子沒和人紅過臉,只要他能做到的,他從來都不吝于伸出援手。”
朝陽社區主任盛顯云說,“嚴必華的熱心腸眾所周知。參加社區公益工作也非常積極。”社區有什么工作,嚴師傅都是第一個前來報名幫忙,跑前跑后,從來不嫌苦不嫌累。”
10平米的院子,一條長長的街巷,在這樣的小小空間里,嚴必華堅守了13年,做著自己覺得力所能及的一件件小事。
今年5月,朝陽社區成立了6個網格黨支部,嚴必華被任命為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要在新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嚴必華說:“只要組織有需要,我能做一點就再做一點。”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位老支書的擔當 ——記通城縣麥市鎮陳塅村老黨員戴法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