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重視基礎研究的過程性、應用研究的推廣性、數字技術的普適性,建立科技創新人才業內化、社會化和開放化的評價認可機制。”
2020年9月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6.2%。
9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致辭時指出,要“加快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積極促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蓬勃發展,推動世界經濟不斷煥發生機活力”。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發展,重塑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同時也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全新挑戰和更高要求。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數字人才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科技金融等前沿學科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應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通過“頂層設計、產學融創和國際合作”三大舉措,培育具有超強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縝密數據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可以引領數字經濟的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從而推動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
頂層設計
重構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并具備數字化能力與思維、高度綜合的創新能力和商業實踐技能。因此,數字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從以下三點著手。
一是在基礎學科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基礎學科建設,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的培養;聚焦優勢特色的數字學科建設,增強數字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突出基礎學科研究能力、強化寬口徑學習,注重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
二是優化專業布局,發展數字經濟相關新興交叉專業。注重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培養,開辟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大數據工程、金融科技等新興交叉專業;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增強數字知識、技能與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輔相成,特別注重培養數字經濟思維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洞察商業邏輯和數據價值、數字規則,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數字化、智能化能力培養。
三是重塑課程體系,嵌入新一代的數字經濟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多學科、多專業的深度融合,設置大數據概論、大數據技術架構與實踐、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前沿課程,提升科技創新人才的數字新技術運用能力;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構建全面、多樣、融合能力強的科技課程體系,為數字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前沿知識。
產學融創
搭建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開放平臺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數字經濟時代,高校應主動面向區域、行業和產業辦學,深化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積極推動產學研“融通”創新,全面加速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和頂尖數字人才的培養。
一是科教融合,全面推行數字經濟的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圍繞數字經濟領域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和大數據支撐平臺等方面需求,建設大型數字經濟實驗室、前沿數字科學中心、大數據服務中心等數字基地,構建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科技創新人才創新鏈,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跨學科研究能力和較強創新能力;組建數字經濟的發展專家委員會,加大對數字經濟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完善數字經濟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培育計劃,做好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的建設和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成為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和智庫,不斷將數字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可應用的理論體系和商業實踐。
二是產教融合,打造開放共享的數字經濟協同育人平臺。鼓勵高校聯合數字經濟領域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建設“政府引導、高校主導、多元參與”的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或大數據產業基地,提供任務式、項目式的數字經濟研習營,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組建行業精英、高校專家為主體數字經濟師資隊伍,共同參與數字經濟課程開發、實習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工作,實現高校數字創新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所需創新人才的無縫對接;鼓勵企業和高校整合優質資源,建立新興產業的數字化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重點培養頂尖數字化科技創新人才,形成數字人才高地。
三是健全機制,構建柔性多元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根據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潛力、專業背景、價值觀等,可分為領軍型、骨干型和一般科技創新人才,分別制定個性化的激勵機制,給予較好的上升和發展空間;依托大平臺、大項目,結合數字經濟新技術、新業態,錘煉和塑造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精英人才,考核其創新能力、引領作用和科學貢獻;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重視基礎研究的過程性、應用研究的推廣性、數字技術的普適性,建立科技創新人才業內化、社會化和開放化的評價認可機制。
國際合作
形成數字經濟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的世界格局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我們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科技創新人才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需下大力氣培養擁有數字技術、具有全球視野、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
一是境內境外雙重培養,建設面向世界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境內培養主要從師資隊伍、前沿課程和國際交流活動三方面入手,組建具有數字經濟背景的國際化師資隊伍;聘請海外知名學者和企業精英,開設數字技術前沿課程;舉辦跨文化國際交流活動,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境外培養主要從學習交流和聯合培養兩方面深入合作,打造海外實習基地,舉辦數字經濟相關的國際競賽、國際會議、夏令營、交換生項目等活動,并與國際知名高校數字經濟實驗室或研究中心聯合培養高層次數字化人才。
二是線上線下雙線互動,推動數字經濟在線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通過“互聯網+”“智能+”等數字化教學模式,建設一批高質量、凸顯中國特色數字經濟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依托國內外國際慕課平臺進行推廣和傳播;突破時空限制,與國際知名大學深入開展雙邊、多邊國際合作,建立包括學分轉換系統、學分互認系統以及學歷資格框架在內的“云大學”機制,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程度;聯合國內外知名數字經濟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舉辦國際數字經濟“云”論壇、“云”研討,洞察數字經濟最前沿的研究。
三是開展國際合作雙向模式,構建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網絡。一方面支持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知名機構建立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網絡,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引才引智;優先引入國際知名大學的數字經濟學科前沿課程,開辦海外名師講堂,形成良性的交流運行機制,建設高層次上規模的辦學合作項目,加大與國外大學互派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鼓勵高校依托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背景,面向“一帶一路”招生,開設海外“云”校區,輸出中國數字經濟典型案例和教育范本;打造“跨境電商”“數字中國”等來華留學重點項目和精品工程,做強“留學中國”品牌,深化國際合作。
(伍蓓系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工程與電子商務學院教授、副院長;尹西明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副研究員)
編輯:實習賬戶2
上一篇:
5G消息業務或將收獲千億元級市場
下一篇:
南非人工智能“機器人律師”上崗
據介紹,此前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福州市共簽約334個數字經濟項目,總投資3247億元,先后引進了百度、阿里、京東、比特大陸...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落實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之年。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應充分發...
楊虎濤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改變了我們的經濟生活。學術界一般將20世紀7...
經濟日報日內瓦電記者楊海泉報道:當地時間11月23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名為《2020年世界貿易報告:數字時代促進創新的...
發展數字經濟,既要拓展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更要注重解決數字經濟給就業、數據安全、個人隱私、道德倫理...
?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智眼看5G本報記者崔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10月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白皮書...
在1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齊發聲,圍繞加快...
城市大腦數字治疫、社區微腦智能防控、復工復產一碼通行、工業大腦提升智造水平……數字化“智理”成為各地防控疫情、恢復經...
數字浪潮奔涌而來,如何擁抱機遇,應對挑戰,推動數字中國建設?聚焦時代課題,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昨日在海峽國際會...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27日10版)4月25日至26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數字中國建設...